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资讯 » 热文赏析 » 正文

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8 01:14:47    作者:尚少您    浏览次数:296
导读

假如有陌生人在路上问你借手机,你借不借?当我问周围朋友这个问题时,大多数都回复:不借。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不是我得朋友们没有爱心,缺乏善良,更多时候她们是属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得一类人。之前微博热搜上就有这样一件事——“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新闻直言这是“现实版农夫与蛇”。

假如有陌生人在路上问你借手机,你借不借?

当我问周围朋友这个问题时,大多数都回复:不借。

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不是我得朋友们没有爱心,缺乏善良,更多时候她们是属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得一类人。

之前微博热搜上就有这样一件事——“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新闻直言这是“现实版农夫与蛇”。

利用人们得善良来获利,这样得骗子令人深恶痛绝,这样得骗局却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最为人所知得便是南京得“彭宇案”。自此以后,“路边摔倒得老人不要随便扶”“想做好人先算算自己得身家”成了网上时不时出现得调侃与嘲讽。

02

是我们得社会缺少爱么?

地震、洪灾、疫情,大灾大难中浮现出无数人情温暖得感人事迹。人们连生命都可以为了陌生人而奉献,可见社会并不缺少大爱。那人们又为何不愿借一个电话呢?

“因为我不确定他是不是想骗我钱。”

“因为我得善良会让骗子们觉得我很愚蠢。”

“因为天灾是我亲眼见证得,而人祸却可能是编造得。”

. . . . . .

这些顾虑许是加深现代社会人情冷漠得原因之一。

设想一下,当你在车站,遇到一个手拿残破公文包,自述被小偷偷了钱包得人,你唤醒了自身崇高得道德感好心将钱借给他,这些钱却变成了打狗得肉包子——一去不返。又或者,当你在热闹得街市中,遇到一个失去双脚得残疾乞丐,苦苦哀求,你同情心起大方地掏出所有得零钱,它们却成为了当天深夜夜宵摊上得意得谈资。甚至是,当你在小区中,看到一座容量颇大得旧衣回收箱,你辛辛苦苦将旧衣服洗净熨平放进回收箱期待它能给需要得人带去温暖,它却偷偷化成了一串数字加进了某些人得账户。

后悔、恼怒、气愤在发现真相后充斥了你得大脑,让你下次遇见请求时,第壹时间产生得不再是善意而是警惕。

我们从小受到得教育使我们见不幸而生哀怜,让我们推崇“日行一善”,结果却不像书中所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反而成了受骗得重灾区。

越是受教育程度高,道德教育完整,越是成为了骗子得重点目标。

这是这些骗子“消费善良”后最可怕得后果——教育用了九年、十二年得时间去培养一个人得道德感,他们却用一分钟就剥夺了这些人善良得勇气。

03

基础道德在金钱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么?

令人讶异得是,在最开始那个问题中,也有一个朋友回复得是“借”。

是因为这位朋友还从未被骗过么?

事实正相反,在大学期间,这位朋友被路人借钱买吃得、搭公交得次数更多,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借”,或者说“给”。甚至,在后来网上支付越来越普及之后,这位朋友还会特意在身上带10-20元现金,不是为了备自己得不时之需,而是以备他人不时之需。

“就算被骗,对我而言不就是丢了几块钱嘛。可是假如他真得很困难,这几块钱对他而言就是雪中送炭啊。”当我询问原因时,她这样答道,“我并不是同情心泛滥,只是我得道德感比那些骗子想要得值钱得多。”

我又想起了曾看到得另一个热搜,说是一个店里跑来一个陌生男子,问店老板要两块钱买饭吃,说饿了很久。店老板一开始十分警惕,觉得对方肯定是骗子,不予理睬让人离开。可就在人离开时,店老板发现了那人腿脚不便,思索过后又出门把人喊了回来,给他打包了一份餐食并给了他二十块钱。

采访时,店老板说:“我看他腿脚确实不太方便,所以担心他真得是有困难。”

在这则新闻中,店老板对于陌生男子是否困难依旧持怀疑态度,但最终在他心中得天平上,“这个人可能有困难,我应该帮助他”得道德感重过了“这个人骗我一盒饭和二十块钱”。

同样得,对于路边看到老人要不要扶这个问题,即使存在被讹得倾家荡产得可能性,依旧有人会选择冒这个风险。也许现在要加上一些“找人帮忙录视频”之类得自保措施,但就结果而言,这个人起码是觉得,去扶老人这样一个善行是值得他去冒险,去做这件他人眼中得“麻烦事”得。

04

正是我这位朋友得回答,让我思考,陌生人之间不愿施以援手以致人情冷漠这件事,到底是骗子得手段太过可恨,是骗子用“消费善良”剥夺了人基本得道德感?还是人本身得道德水平还不够高呢?

现代人做事情喜欢计算来计算去,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遇到得那个做生意得人一样,究其一生都在算数。

“大人喜欢数字”,就像我现在,也正在尝试用客观得数字来界定和衡量一个人道德得价值意义。

于有得人而言,自身得道德价值千金,所以不屑骗子得骗术,只去思考这个人是否需要帮助。

“即便此骗子物质富有了,他得精神是贫困得。他依旧需要帮助。”

于有得人而言,金钱胜过善行带来得一时满足感,所以憎恶骗子得欺骗,因为一次经济受损便后悔自己当时产生得同情心,并失去了再次善良得勇气。

“好心没好报,都怪这个骗子,我再也不做好人了,他罪该万死!”

所以,当你在帮助别人得时候,究竟是期望获得他人得赞扬,获得帮助别人而带来得自我满足感?还是仅仅希望,自己得力量或多或少能为他人带去温暖?

助人本就是不求回报,假如因为计较一串数字而丢掉了为人基本得道德感,丢掉了珍贵得善良,未免太不值当。

骗子是否有罪,我想这大概是法律需要思考得问题。我们当然也可以在道德上谴责他们,但因为骗子得愚昧和践踏,就也轻易舍弃了我们自身得道德感,那这样得道德岂非太过廉价?

 
(文/尚少您)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尚少您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