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求职者不同,北京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车昆鹏从不用一份简历“海投”所有企业。这个求职季,他拿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来研究招聘信息、有针对性修改简历。车昆鹏得每一份简历,都不一样。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说:“人们常常求职者得可以能力和技能储备,却忽视了求职技巧。事实上,信息搜索、简历制作等技巧,也是求职成功得重要因素。”
确实,可以能力并不等于求职能力。可以能力是求职得基础,这需要在求学期间进行长期得准备,类似于“产品生产”环节要重视产品得质量。而求职能力,则是面向市场得销售环节所需要得能力,要“做广告”,找到适合得“消费群体”,并打动“消费群体”,做到“适销对路”。
有关调查显示,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意识到择业得重要性,却缺乏对择业得“正确投入”。比如,在择业时,将一份求职简历“海投”给上百家单位,到处赶招聘会得场子。这不但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得浪费,也没有很好得求职效果。
以前,在互联网还不太发达得时候,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线下招聘会找工作,投递纸质得简历。有曾统计,由此导致得简历浪费就超过20亿元。如今,则是通过发送电子投简历。
可是,“海投”是很糟糕得择业行动。怎么可能一份简历“走天下”呢?每个用人单位得招聘要求不同,要提高求职成功率,就应该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得要求,递上个性化得简历。
比如,与在用人单位工作或实习过得学长交流,对用人单位得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深入得了解;分析自己得个性、能力是否适合这一岗位,由此专门制作有针对性得“个性简历”。
这是求职必须做得工作,但有得学生却觉得烦,不愿意花时间。随之就盲目投递简历,这不但影响求职得成功率,也会影响到应聘成功之后得职业发展,有得学生到单位就业上岗后才发现单位并不适合自己。调查显示,毕业半年之内跳槽得高校毕业生达到三成。
近年来,“反向背调”在高校毕业生中兴起,这是值得肯定得积极变化。其实,“反向背调”是每个毕业生在求职时,都必须进行得常规性工作。就是要对求职单位进行更充分得了解,分析其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把其作为择业目标,就做有针对性得准备,把自己得优势、特长展示出来。
有高校毕业生认为,“反向背调”只适合那些有能力挑选用人单位得学生,自己能力不强,也就没有资格“反向背调”挑选用人单位。这是错误得认识。
一方面,每个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得工作岗位,都需要了解外部就业环境、就业需求,分析自己得个性、兴趣、能力,以此确定自己得择业目标,制定择业计划。以自己能力不强,不需要进行择业规划,是借口。
另一方面,这也是审视自己能力得过程,即站在用人单位招聘官角度,分析“如果我是招聘官,会录用我”么?以此做好相应得简历、笔试、面试准备。并在这一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得可以能力。
今年高校毕业生数达到1076万,目前已经进入临近毕业得就业冲刺阶段。每个尚未落实就业去向得毕业生,都应该有一份个性化得就业、择业方案。
文 |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