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年来发自内心地对其生长于斯的东北黑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故在行文上增加了许多人文关照。《电影北上》作为作者继《先生向北》后的又一部“北上”系列作品,其风格与《先生向北》基本一致,同样具有大的历史观,同样是一部难得的情怀之作。作者同样关注的是在历史与时代洪流中作为个体的“人”,以及由每个肩负责任的个体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与“意义”。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在意是谁第一个站在中国电影的起点上,因为没有这个起点,就无法开启未来,这个第一人有胆识有能力,需要我们敬重和仰慕;我们在意中国电影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站在起点上,因为这个起点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又走向何方;我们在意,在光影中的人、光影中的生命,他们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故而,作者在介绍每部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的同时,定会详述其背后的“人”,展现电影人的胆识与魄力,以及他们是如何推动电影这艘巨轮向前远行的。
与其说《电影北上》是一部电影史,不如说它是新中国电影开拓者的传记史。自1905年由谭鑫培先生主演的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到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电影人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终于换了人间。特别是在人下的左翼电影,如一股清流,最终发展为人民的电影。其间,作者不仅关注了如郑正秋、袁牧之等可力挽狂澜的“大人物”,同时也对贡献卓著的“小人物”倾注笔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用摄影机忠实地记录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闻摄影师张绍柯、王静安、杨荫萱三位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最前线,抢拍了很多珍贵的战争场景,用镜头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杨荫萱甚至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大量的战场作战镜头被他从前线带回。但遗憾的是,三位摄影师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用镜头留给后人的是解放军战士英雄的身影。三位英雄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是一种及物的艺术。只有当我们拍摄他者且忘却自我的时候,电影才有意义。”三位摄影师用生命换来的战场素材最终被编入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中,他们的事迹将永载中国电影史,他们的精神将鼓舞更多年轻人!
电影这门艺术,借助光影诠释生命的意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今新的高科技手段不断融入,让不断流淌的艺术生命更加生生不息,奔流向前。无数志士仁人用生命缔造的光影,如今愈发让这门艺术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