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商讯 » 农业常识 » 正文

古汉语中的“或”字义项详解_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28 00:36:41    作者:田泸骧    浏览次数:269
导读

49.或(1)或者,或许【成语】或多或少【例句】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吕氏春秋·察今》)(2)有时【成语】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例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49.或

(1)或者,或许

【成语】

或多或少

【例句】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吕氏春秋·察今》)

(2)有时

【成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例句】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

(3)有得人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

③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秦山记》)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⑦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⑧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病梅馆记》)

(4)稍微

【成语】

不可或缺

不可或缓

(5)用在否定句中加强语气

【成语】

莫之或欺

【例句】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6)如果

【例句】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7)通“惑”,疑惑,迷惑,困惑,诱惑,蛊惑

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②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注】

或……或……表示并列关系得固定格式。

①“或”,作代词,分别指总体下几部分得人或物,表示几种情况并存。可译为“有人……有人”“有得……,有得……”。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史记·陈涉世家》)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或”得指代作用虚化,相当于副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行为、状态得经常变换,可译为“有时……,有时……”。

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

【语义提示】

“或“本义为“邦围、封国”,名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國”,简化为“国”。“ 或”与“國”是古今字。“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得人:或许,也许。由“有得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得“有得”意义。

【思维导图】

 
(文/田泸骧)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田泸骧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