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科普 » 正文

水产养殖水体分层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03 19:39:47    作者:微世推-张峰波    浏览次数:215
导读

帮邦小鱼儿第一,水深的水体更容易出现水体分层,为什么呢?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


帮邦小鱼儿

第一,水深的水体更容易出现水体分层,为什么呢?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稍大形成一定规模的密度流,特别是在气压变化频繁风向多变的晴朗日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底”而造成水体分层。


第二,投喂饲料过多的虾塘水体容易出现分层。饲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投料过多,残饵不断积累在底部,经过微生物参与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积累较多有毒有害气体,各气体分压大于表层分压,在天气突变时容易反底,危害养殖动物。

第三,用活菌制剂过多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活菌制剂不管是液体发酵还是固体发酵,菌种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菌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虾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造成底部水体浑浊,严重的出现虾游塘。

第四,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同样地,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也就是45天左右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通常我们使用的消毒药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例如常规的消毒药物如甲醛,氯制剂,溴制剂,溴氯制剂分子量比较小的消毒剂刺激性都比较大,而像聚维酮碘、双链季铵盐及部分的碘制剂分子量都比较大,属于比较温和的消毒药物。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得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南美白对虾的消毒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上必须要严格控制,使虾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六,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常以蓝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蓝纤维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通常起了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池塘同样的放养密度下南美白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慢,且中后期增氧机底下或多或少都有死虾。
帮邦水产商城 24小时在线监测 每日生成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 小程序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水体出现分层可能对南美白对虾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物理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溶解氧也会出现分层,表层溶解氧比较高但底层的溶解氧非常缺乏,底部还原性很强,在这种还原性的厌氧环境下厌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 而南美白的体质却不断下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很大,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从生物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藻类多分布在表层,往往造成喜强光的藻类慢慢占据优势,并且藻类组成向单一化转变,这都不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约70%的有害菌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分层水体的生态环境更易滋生。在处理分层水体时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谓法无定法,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归纳起来不外乎“解毒,增氧,调水,适当补充氧化剂,提高机体免疫力”。

 
(文/微世推-张峰波)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微世推-张峰波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