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拼”慕尼黑
我拿着经理签字的出差申请单,从公司财务部领到了一千六百马克。一张一千的,一张五百的,一张一百的纸币,当我揣着这三张纸,和零星的几张美刀,站在北京机场的海关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觉得不踏实,因为,我得在那儿待一个月的时间。摸着自己瘪瘪的钱包,我甚至开始担心其在德国的生活起来。
其实,生活到不必担忧,公司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处公寓,买好了地铁月票,唯一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每天的伙食了。到了慕尼黑,我终于送了一口气,别看马克就三张纸,还是挺顶事儿的嘛,每天的吃饭竟然花不了多少钱,需用烤箱加热的大匹萨只要两三马克,一马克可以买一棵白菜,或者四个西红柿,或者三头大蒜,或者一小包面粉。。。让我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一块钱也当钱的感觉。
钱光用来吃饭是肯定花不掉的了,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了“血拼”大行动。
慕尼黑的商店关门很早,平时五点半就纷纷打烊,只有个别超市营业到六点。周六只有上午营业,下午和周日均不营业。于是,可以用来购物的时间是非常宝贵和有限的。于是,每天四点半下班后,大家几乎都冲向了商业区。
慕尼黑不算大,市中心就是有名的马琳广场。围绕着广场的几条街道就是慕尼黑最主要的商业街了。围绕着马琳广场,有两站地长的大商场KAUFHAUF,也有杂七杂八的大超市WOOLWORTH,更有许多BENETTON等等年轻人喜欢的专卖店,还有一些卖工艺啤酒杯或是拜仁慕尼黑足球队队服和足球用品的小店铺。
从马琳广场继续向东走,穿过著名的卡通博物馆,就到了慕尼黑著名的大集贸市场。这个集贸市场跟咱们中国的集贸市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小摊儿一个挨着一个,大箩筐小箩筐地装着各种蔬菜水果,整个市场里充斥着一种酸酸的味道,仔细看去才发现是装在大瓶子里的各种泡菜发出的味道。据说这种酸味是巴伐利亚的特色之一,就像东北人激酸菜的酸味,带一点儿发酵的味道,闻多了会头晕。
绕过马琳广场的大教堂,从它的背后向东北方向走,就会走到一条叫做“玛克茜米莲”(MAXIMILLIAN)大街上,这条街可以称为“豪华购物区”了。GEORGE AMANI的时装店,LANCEL的皮具店,CATIER的首饰店和钟表店,还有伊夫 圣洛朗,香奈尔。。。几乎囊括了我所知道的所有名牌,当然还有无数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咱们尚未引进的比名牌还名牌的名牌。。。。。。在这条街上走,最好的方式就是“windows shopping”了。这些大名牌也不怕抢劫,东西就这么明晃晃地摆在橱窗里,于是路人就三三两两地趴在橱窗跟前欣赏。刚开始,我对这种方式颇为不习惯,觉得不管橱窗里是大糕点还是瑞士名表,这么伸脖子瞪眼地在橱窗外面看不太雅观,后来发现这几乎是老外们的购物习惯,因为很多商店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商品陈列在橱窗里,而且标明价钱,顾客一般都是在橱窗里看得差不离了,就进店看货付钱。这倒不错,省了不少的麻烦。听说成都的一些大商场也开始这样了,货品就陈列在明亮的橱窗里,晚上即不熄灯也不收东西,不知道成都的那些货品是否安全。名牌时装店更是古怪,偌大的橱窗里也就陈列一两件衣服,据一位误闯名牌时装店的同事讲,他本来不知道那是什么店,于是推门进去,发现更不知道是什么店了,一个穿着笔挺白色西装的黑人请他就座,还毕恭毕敬地给他端了一杯咖啡。然后问他需要什么,他只见几位服务员已经站在各种衣服旁边,时刻准备着给他拎来过目。。。。。。他不由得想起了某些进口电影的情节,国外的大款买衣服就是这么爽,当然,那些衣服的价钱也会很爽的。于是,他赶紧搪塞了几句,溜了出来。。。。。。
虽然来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打算买,虽然我的“血”很少,但是,我却必须要“血拼”,因为我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大堆要替同事带的东西,其中最多的就是瑞士军刀和化妆品了。单单是瑞士军刀就有十多把,马琳广场上有一个专卖瑞士军刀和烟斗的小店---“万宝路”(marlboro)。店里的瑞士军刀几乎是市面上最便宜的,而且凡是西门子的职员,都可以再打九折,来总部培训的菲律宾同事也在那儿买了硕大一堆,看来大家都差不多呀。
至于带化妆品,真是件苦差事,那些瓶瓶罐罐又占地方又沉。Cristin Dior 的香水和LANCOM的化妆品是最受欢迎的,当然也有些个性的同事要求带Estee Lauder 的牌子。记得当时C.D.的香水新出了一种叫做J’ador的,国内还没有见过,于是爱时髦的同事妹妹们纷纷要买这种香水,结果我的行李里就有了同样香味的香水若干瓶,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忍不住担心,担心回公司以后整个公司里都弥漫着J’ador的香味,那才真是搞笑。本来我是什么也没有打算买的,结果经不住“血拼”的气氛如此热烈,终于按捺不住也给自己买了一瓶香水,当然没有买那个将要臭大街的J’ador,而是左挑右选,终于买了一瓶英国产的HUGO boss,满心喜欢自以为可以独一无二了,谁知回国没几个月,我还没有从自己的臭美劲儿中清醒过来,国贸世都等等商家就开始了HUGO香水的推广活动。。。。。。唉,真不知道费了半天劲儿图了个啥。。。。
另外做好了充分“血拼”准备的同事一般都会冲进大商场的皮衣部,慕尼黑的大商场的皮衣一般都是挂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大支架上,远看就是一堆一堆的,于是我称他们的行为是“扎皮堆”。。。。就是一头扎进皮货堆的意思。确实,那儿的皮衣做工和质地都非常好,有的同事竟然一下子“拼”了三四件皮衣,真是可喜可贺。再有“血拼”的大手笔就是买手表了,有人“拼”OMEGA,有人“拼”浪琴,还有“拼”TISSOT,爱彼,反正是各有所获。
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过去了,无论是我这样的“贫血”,还是象有的人那样“大放血”,临走的时候我们都进行了一次最后的“血拼”------买了一大堆巧克力。巧克力可是办公室的众望所归,没办法,即便在中国也能买到,这最后的“血”还是要“拼”一下的。
终于到了回国的时候,看有的同事大包小包地心满意足地拎着“血拼”的战利品,真替他们又高兴又累,很显然,“血拼”的战果辉煌-------既然我们不能把家搬到慕尼黑来,那就让我们把慕尼黑搬回家吧!
哦,什么时候我也来拼拼,要一直拼到HP减到底,再吃些大还丹,鹿尖果什么的,接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