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经验 » 正文

夏尾的十三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5 19:07:55    作者:策划部-姚凯    浏览次数:232
导读

九月末十月初按说应该是初秋,但是庄稼地里的玉米还没放倒,夜间的卧室里也还有蚊子活动;关键的是那些树叶该黄的还没黄,该红的也还没红,因此我把这个时候还是宁可叫做夏尾的。 十三陵是明朝的皇陵。明朝从头到尾

九月末十月初按说应该是初秋,但是庄稼地里的玉米还没放倒,夜间的卧室里也还有蚊子活动;关键的是那些树叶该黄的还没黄,该红的也还没红,因此我把这个时候还是宁可叫做夏尾的。
十三陵是明朝的皇陵。明朝从头到尾一共有二百七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当朝最长的朝代,前后一共有十六个汉人当皇上。可是十三陵里面只记录有十三座陵墓,要不怎么叫十三陵呐。开国皇上朱元璋立大明洪武于南京,就是说他成家立业都是在南京,最后当然也就葬于南京孝陵,庙号 。要说这明 朱元璋也还真是苦出身,光他那个老家就很让人唏嘘:安徽凤阳。凤阳自古就是穷得叮当响,出产逃荒大军和叫化子军团,朱元璋也是喝“珍珠翡翠白玉汤”起得家。你别说,人家朱元璋还真是大公无私,虽然坐了天下,他可没有回过头给家乡大力投资,弄一个特区什么的,他一直都是用秦淮河的特区。朱元璋的洪武年正经也是挺辉煌的,比那个努尔哈赤强多了。但是他没有捞上葬在北京。
之后,明朝第二个皇上建文帝挺悲惨的,一共就当了四年皇上就被叔叔给戗了行。但是所有明朝皇上里还就是他本事大,还有特异功能。他那个阿叔围了他的皇宫把里面的人一个一个地拖出来,还就是没找到建文帝,有人说他地遁了,可没找到地道;有人说他飞天了,也没找到飞机跑道;最后有人说他还是化蝶了,去了南海仙山。他的那个叔叔朱棣后来还派郑和出海去找他,据说是为了追回那个著名的御玺,就是秦始皇用那个和氏璧刻的传国御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立了一个规矩,当朝皇上的皇宫被攻打的时候,除非你有绝对把握可以卷土重来,否则败皇上必须把传国玉玺留在殿上,让后面的胜皇上以此立国。这朱棣在宫里没有找到传国玉玺,以为建文帝有意思回来翻天,就让郑和带着 暗 杀队假冒客商去找建文帝把他除掉。郑和没有特异功能,当然找不到建文帝,传国玉玺从此失传。从朱棣之后,中国的皇上就都没有合法身份了,因为没有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御玺。那怎么办呢?朱棣就发明了“正大光明”匾,以后就传这块匾。这是我编的故事,其实和氏璧传国玉玺传到后唐就传丢了。后面的皇上手里没有“受命于天”的御玺,其实都是假冒天子。建文帝既然得道升仙,当然不会有肉身葬在某处。这么一来,明朝十六位皇帝就又有一位没捞上葬在北京,还剩下十四位。
后面的十四位明朝皇上,为什么在十三陵只有葬了十三位?原来中间第七位的明代宗在明英宗不在的时候代理了八年明皇,后来没有葬在皇陵。这回数对了,明皇陵里一共葬有十三位明朝皇上。
十三陵建在北京北郊的一座山里,这座山原来不知道叫什么山,后来因为建了皇陵而改叫天寿山,意思是说皇上与天同寿。阳寿结束之后都去玉皇大帝那里炼丹吃丹卖丹去了,三十八元一粒,不贵。


这些明皇陵都修在天寿山之阳朝南的一个山窝里,东、北、西三面靠山,南面有一条河,不是冥河。后人在这条河的下游修了一座水库叫十三陵水库。
从北京城里去十三陵最方便的路是G7京新高速,到昌平京藏高速出口出来走昌赤路不远就到了。以后可以坐地铁昌平线直接到十三陵站,下车走一天。
十三陵现在虽然没有大门,但还是要有一个起头的地方,就是这里。


这个叫大红门,旁边有一座下马碑。过去,清明扫墓的时候,不管你坐奥迪还是夏利,到这里都应该下车改步行。现在清明也没人来扫墓了,就是有也不是扫皇家的墓;因此,下马碑也失去意义了。我在这儿照相的时候没见有其他人在这里下车,就我一个下车的。路边有不少村里的阿姨冲着来往车辆招手,没人停车,估计是农家乐里的阿姨。其实,过去最初的陵区是有院墙的,这座大红门就是陵区的大门。后来,这些院墙都风化了。
进了大红门当然就是神路。神路两边一开始并没有神,一直走到中间才有一座碑亭。


碑亭的四角有四根华表,碑亭里面有一匹乌龟。其实不应该叫乌龟,应该叫做赑屃,读作奴颜婢膝的那个“婢膝”,他还真是跪着呐。


乌龟当然是驼碑的,那碑太高,拍不下来。告诉你们,那碑的正面写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旁边写着明成祖朱棣的功绩。旁边还有清嘉庆写的《大明何以灭》,相当于贾谊的《过秦论》。原来这是长陵的物业。
过了这座碑亭,路两边就有石像了,不是虎豹豺狼,也不是鸡鸭大鹅,都是有德行的吉祥兽。我早年来这里的时候,这周遭就是一片旷野,没有树只有草,站在神路南头一眼就可以看见长陵。现在不行了,前后左右种了很多树,还有一些村子,把长陵都挡住了。从这里到长陵其实还远着呐,且得走呐。我估计扫墓的进了大红门,天上的朱棣就能知道。趁他们往里面走的功夫,朱棣在天上可以来得及洗澡更衣、梳妆打扮。等扫墓的人走到神兽那里,神兽们就再报告。朱棣就可以含一粒丹出门下凡,正好赶得上在扫墓的人之前到陵里接受祭拜,之后还可以把扫墓人带来的那些供果猪头之类的打包带回天上去。
这个大红门和神路一开始是朱棣给自己的长陵修的,后来的子子孙孙们就都从神路那头开始修自己陵墓的路,所以这条神路是干路,每座陵又都有自己的支路。到1949年的时候,虽然国军也曾修过,这里的陵墓还是都已经相当破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又重新整修十三陵,现在它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新中国之前,清朝时期也整修过明陵。其实要说中国历史,汉族还是最仁义的。在汉族和北方外族的战争中,从来没有做过灭他们族的事情。那个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成吉思汗,他那些虎狼子孙最后是被凤阳一个要饭的给打回老家了。但是朱元璋也就是把他们打回老家,然后修理长城不让他们再打过来,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但是你看努尔哈赤,进关之前先把蒙古人消灭了,还差点灭了人家的族。所以现代的蒙古人在苏联的挑唆下对中国恨之入骨,说是历史上被中国人大屠杀。近年来,苏联解体之后,蒙古人逐渐认识到不是中国人大屠杀,而是满族人大屠杀。
现在的十三陵修复后开放的不多,也就是长陵、定陵和昭陵,门口设有售票处。不过,售票处也出售一种套票,除了可以进这几处开放的陵,还有机会去其它没完全修复的野陵。要去那些野陵就要走环陵路,有的地方是老路。


有的地方是新近修过的柏油路。


通往长陵的是康庄大道,还有公共汽车来往,是昌赤路的一段。


十三陵现在还在修缮,当前的工程是在那些野陵里安装消防系统,前些年已经安装了安防系统,建了好多探头和无线传输基站。
这是永陵,隐蔽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关门继续安装后面的弱电设备。永陵是嘉靖皇上的陵墓,嘉靖年是明朝盛世之一,其陵墓也规模较大。永陵的宫墙已经都修复,但是我去的时候宫门关闭,外面有一人在拍广告,宝马760。


我在门口遇见二位骑自行车游览的,其中一位是本地人,据她说现在这些陵都不开放了。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可以看见修整过的明楼,祾恩门和祾恩殿都已经没有了,只能看见祾恩门或者祾嗯殿的台基。


过了永陵往东是德陵,这是明焘宗天启皇上的陵墓。明焘宗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皇上,其太太张皇后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自裁于宫中,当时她已经是皇太后。最后被清顺治将其也葬在这个德陵。
德陵现在正在施工,不让进去看。


但是它外面的大石桥可是非常漂亮,这座桥当然是近年重修过的。其实十三陵的每座陵前面都有一座石桥,因为每座陵都是依山傍水。这些石桥下面现在基本都没有水了,古河可能改道了,也可能是季节性来水。


景陵消防工程好像已经结束,没有正在施工的迹象,但是也不开门。宫墙肯定是后修整的,明楼也应该是重修的,看不见祾恩门和祾恩殿的痕迹了。


门前停着一辆电动皮卡,肯定是看守的。十三陵现在由特区管理,开放的陵墓都有成套的班子;这些野陵也都有固定的看守,每个陵四人,三班倒。
明献陵也正在施工,但是宫门没有全关闭,还留着一个门运料。


我去的时候那位看守正好没在,他儿子站在门口替班。 我趁机进去看看。献陵的祾恩门和祾恩殿都已经毁灭了,但是棂星门的柱子还有残留,抱柱石还在。明楼虽然在,但是看上去也是重修过的。


明楼虽然重修过,但好像是死壳堂的,里面没有上楼的通道。


明楼前面的供桌还在,上面摆放着五供,中间是石香炉,香炉两边各有一个烛台,烛台旁边是花瓶。这个供桌是每座陵的明楼前面都有的。


每座陵前面都有一座石桥,其实还有一座无字石碑叫做陵碑。这块碑应该记载墓主人的事迹。据说古时候的墓碑都是翰林院写的歌功颂德篇章,通常都很肉麻。到了朱元璋开国做皇上,他不让翰林院写颂歌了,他让后面继位的皇上写。明十三陵里面前七座陵碑建成的比较晚,一直到嘉靖年间才修好,应该由嘉靖皇上写碑文。可是嘉靖皇上颇输文采,提笔就忘字,一直到末了也没完稿,因此这前七座碑都没有碑文。到后面的皇上再继位,一看祖宗的陵碑都无字,得,我也省事不用写了。最后,十三座陵碑都没字。只有长陵碑亭碑上有碑文,明仁宗朱高炽荣誉出品。
这是献陵前面的石桥和无字碑。




(未完待续)
沿着环陵路,不时可以在玉米地里看见远处有一座明楼。


我这样的乖游客看见明楼肯定很激动,希望过去看看,不管是不是重修过,那也是古物对不对?对那些不乖的游客,他们心里肯定也很激动,心想那下面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宝贝?为什么说是地下?因为地上的建筑已经被康熙、乾隆他们把好的都拆走了,拿去修他们自己的陵墓去了。要说这满大人还真是什么都不忌讳。你别说,这个十三陵的地宫除了定陵已经打开,其它的都还在。十三陵里面被盗过的幕只有一位妃子的,就是明宪宗的万贵妃墓,俗称万娘坟。其它的墓都没有被盗过,虽然有土匪马帮试图盗过几座墓,但都没有成功。明朝时期肯定没人敢盗明皇墓,清朝时的《大清律》里规定挖明坟者死,因此虽然清帝们拆了不少十三陵的木料石材,还没人敢真去挖地三尺。因此这十三陵的地宫都还得以保存。
这是裕陵,就是那位当了二回皇上的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祾恩殿的后山墙还有点残余。


裕陵的宫墙也还有一点残留。


裕陵再往西是庆陵,这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墓。他是明朝第十四任皇上,也就是倒数第三。这个时期的明朝已经是家道中落,日近黄昏了。明光宗的年号叫做泰昌,遗留下来的物件很不多,说明当时物产匮乏,坐吃山空。庆陵外面的这条路是最漂亮的。


里面残留下来的痕迹不少,表示当年陵墓建筑相当了得。


从庆陵出来,往南可以到达明陵中唯一挖开地宫的定陵;往东可以到十三陵里规模最大的长陵。定陵的发掘是一次有组织的考古活动,本来是计划去挖长陵,结果碰巧发现了定陵的地宫入口,所以挖开了定陵。发掘定陵和发掘兵马俑完全不同,发掘兵马俑是民间偶然发现,发掘定陵可是官方活动。这是一次失败的考古发掘,发掘出来的很多文物都被破坏了,没被破坏的也多无法保存毁坏了,学名叫“灭失”。由于定陵发掘的失败,从此以后国家不再允许主动发掘古墓,后来发现的那些古墓藏基本都是保护性发掘。当然,现在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技术也都发展了,比开挖定陵的时候强多了。
往东去往长陵的路是大马路,我就顺着它去看看长陵吧。


长陵是十三陵里的第一座陵,也是目前整修后最完整的明陵。前面说了,这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开始踅摸地方建陵,据说这块地是江西的一个叫做术士的人进贡的锦囊。其实不能叫锦囊,太高抬了,应该叫折子。结果永乐皇上朱棣还就采纳了术士之术,在永乐十一年建成了这座长陵,永乐十一年是1413年,距今六百余年。长陵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好,新中国接手的时候还保存得相当完整。
这是长陵的祾恩门,相当气派,五进大门,单檐歇山顶。


进了祾恩门就是祾恩殿,更气派了。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为台基,上面的大殿面阔九间,纵深五间,据说是象征皇上九五之尊。这个九五最大的概念来自《周易》。这祾恩殿和故宫太和殿一样,也是重檐庑殿顶,是明朝最高建筑形式。


长陵祾恩殿的全部木质结构都是金丝楠木,这么大、这么高规格的陵墓大殿世上仅此一座。


清朝皇上最眼馋的就是这座大殿,他们前后尝试过几次,但都没有再建过这么大规模的金丝楠木大殿。外墙的柱子都涂了红油漆,不知道里面的瓤子是不是也都是金丝楠木的。


飞檐的上面盖着琉璃瓦,再说太高,看不见。但是从下面看那些椽子和斗拱,倒好像真都是金丝楠木的。


这座大殿里现在是一个展览,讲解明朝各代皇上。正中间当然坐着永乐皇上本人,青铜的。长陵也有宫墙,通红通红的。


过了祾恩殿,后面就是明楼。明楼前面的棂星门还在,供桌也还在,有一群游客在围着供桌。我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伙老外在往石花瓶里扔钢镚儿,动作一点都不专业。我就告诉他们先要双手合十,祷告求天上的永乐皇上保佑、赐福,然后再把钢镚儿扔进去。


明楼上面有一块非常有名的朱砂碑,上面刻着“成祖文皇帝之陵”。这块碑是汉白玉的,但是表面用朱砂染成红色,碑上的字按照记载是描金的。这样的碑也是普天之下仅此一座。


明楼后面就是宝城,灰砖砌成,据说周长一千米。宝城里面是封土堆,下面就是地宫了。
长陵在乾隆年间曾经整修过,后来也多次修缮。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基本都是明朝遗存,是明朝建筑的典范。明朝和宋清两朝不同,宋清两朝都有《营造法式》之类的建筑标准,里面对官家建筑规范都有详细说明;元朝和明朝却没有这样的建筑规范。因此,要想看明朝的皇家建筑的话,宫殿就是故宫,陵墓就是这里了。故宫太和殿、太庙前殿都是明朝所建的金丝楠木大殿;太和殿在清朝康熙年间重建,金丝楠木换成了松木。
明长陵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古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和保存最完整的,是汉族陵墓登峰造极之作。算上明朝所有宫殿主殿,太和殿排第一;太庙排第二;这个长陵祾恩殿就要排第三了。过去,遇到有人表扬或者夸奖我们,那是要谦虚一下的,怎么谦虚呢?要说一句“一般一般,世界第三”。这世界第三说的就是长陵的祾恩殿。
这座祾恩殿的汉白玉须弥座尺寸肯定比太和殿小很多,和太庙好像差不多大。而且是原装的,非常漂亮。


即使在树荫下,也没有陵墓里通常都有的那种阴森森的感觉。


阳光下就更是惬意无比,要是坐在那里来一壶酒,再来一盘花生米,那绝对就是神仙的日子了,有没有皇上站在旁边给斟酒都无所谓了。不过这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酒肆,好像也没有茶馆,只有卖可乐冰棍的,外带速溶咖啡。


我看那祾恩殿前面正在摆台,估计晚上有演出,请一位明星出演永乐皇上显灵。


我估摸着白云的妈也会跟着永乐皇上出来演出,没准儿就把哪个观众给带走。再说大晚半晌黑咕隆咚的在墓地里看演出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呀,你说看完演出回家路上真要是遇见地宫里出来的不管哪位,人家要是拦路问你要钱,你是给还是不给?谁看演出还身上带着冥币呀?
趁着还没开演,我赶快走吧。
这十三陵的每个陵旁边都有一个村子,这是长陵村。


长陵村规模很大 ,人口也一定众多。其它陵附近的村子就小一点。我在永陵附近遇见几位卖野苹果的女士,她们说是来自德陵村的。据她们说,这些村子里过去住的都是看陵人。现在有一个村子里还都是只有姓许的人家,应该还是挺纯正的部落。其它村子里就有好几个姓,那就是有外姓的姑爷入赘到本村的。我问她们这些野苹果是哪里摘来的?她们说这不是野苹果,因为这里苹果产量太低,没有城里超市来收购,她们自己种着也就稀里马虎,所以长得都像是野苹果。
这个明十三陵不错,古迹很多,有的修复得很好;有的保持残迹状态;还可以看见野地里的古建,很有情调;再和当地古人聊聊天,更有古味了。这一天游览的,很充实。

(续完)
 
(文/策划部-姚凯)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策划部-姚凯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