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起猛了,一看表才六点,又不上班,起这么早去干嘛呢?得了,去颐和园看看吧。
早起去颐和园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堵车,不仅不堵车,根本就没有什么车,就是一些公共汽车在那里瞎跑,因为是周末,也没什么乘客。颐和园东门外停车场的看车人还没上班,可以取便乱停,不收费。我停好车走到路口牌楼底下,时间不过六点半,晨曦刚刚露头。
颐和园这个时候还没有开板儿,售票处当然也不卖票。为了方便早起锻炼的众老人,南小门开着哪。凡是有北京市公园年、月票的可以从这里进去;凡是有免票优待证件的可以从这里进去,“两个凡是”的颐和园实践。我有公园年票,当然从这里进去。这个南小门六点就开。
进去一看,晨曦下的佛香阁很好看。
既然山那边的风景这么好,我就往山脚下走。玉澜堂、乐寿堂等等宅院都锁着大门,也还没有开板儿。湖边夹道和长廊沿途有很多青壮年在跑步,还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挡道玩儿。
往东边望去,一大片“早霞不出门”的早霞红彤彤的。
再回头一看,长廊已经亮了。
长廊周边不仅安放着桂花树,还摆放着杂树叶。
顺着长廊后面的野山坡,我就往山上爬去。途中路过小时候常去的暖阁,已然修过又破败了。
到了山顶,就看见喇嘛庙的建筑了。
回过头往水面上一看,你别说,这农民伯伯说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是挺准的。刚才看的那些个彩云现在都变成了乌云了,空气的氛围还是不错的,远处的电视塔看得很清楚。
既然谚语说得这么准,那我就听人一句劝吧,不出门,回家去。下山走到仁寿殿,游人还没有涌进来。
东宫门外也只有几个散客在照相。
现在时间是七点半,颐和园已经开板儿,三扇大门全开。到了停车场一看,收费的几个老几刚刚搬出板凳,准备构筑阵地开战。我趁他们还没张罗好,开车就跑了。一溜烟儿跑到家,还顺便在早市买了一斤鸭梨。
午睡起来突然发现天气很好,天外有天呀!这回农民伯伯“早霞不出门”可没说准,就前半天管用,敢情后半天不管用呀。喝了一碗下午咖啡,醒醒梦;上了一趟厕所,排宿便。不行,我还得去颐和园看看,要不的话还是不甘心。
这次我走北宫门,门口写着现在园内有游客六万八千人。没关系,颐和园大着呐,十万人进去都不碍事儿。
进了北宫门就上桥,上了桥一看,乖乖,那苏州街里没什么人嘛,游船都靠岸停着呐。
过了桥我顺着喇嘛庙还往山上爬,爬到庙顶上看庙产。
看看这个,我管他叫藏经阁,其实它不是。
这叫单檐歇山顶,你看它的侧面是半坡。太庙那个侧面是全坡的叫庑殿顶。远处绿树丛中是主楼。
再往这边看,近处山下是国防大学主楼。
再往西边看不见的地方是军事科学院。这一带叫做“青龙桥铁三角”。
翻过喇嘛庙的后墙就是颐和园最高的建筑,叫做智慧海。
从这里看佛香阁最真切,远处那片楼是中关村,最高的那座是中钢大厦。
这里有很多青龙桥街道的原住民在呼喊游客照相,我没让他们给我照。我下山。我顺着西坡下去就是石舫。顶着夕阳看石舫,好像是青花瓷,要不就是斗彩瓷。
这里游人都要来,但今天人不是很多。
这里也是颐和园商业区之一,有很多小铺,除了卖香烟洋火桂花糖,还卖伪古董纪念品。
这里往北,从石舫后身儿转过去,有一座桥,桥的名字好像是叫“荇桥”。桥的东西两岸各有一座牌楼。
站在桥东南墙边,就可以看见石舫的阳面。石舫的对岸停着几条龙船,节日期间可以坐龙船去龙王岛拜龙王庙。
看完龙船,我就往北如意门走。一路有好几座这样的小房子,都是卖东西的小铺。
船坞旁边的门楼子两边也还有大碗菊。
过了这个门楼子向东,就是颐和园著名的后山后湖。既然叫后湖,那就会有水,水边就是人们歇脚的地方。
水边还会竖立一些怪石。
水上还会有大石桥。
然后还要有拱桥。
桥上肯定有栏杆。
过了桥就到北如意门了,门边是颐和园卫队的营房,很有情调。
出了北如意门是一大片绿地,这里原来是青龙桥地区。这片绿地的地方过去都是民房,还有个别房子是宫里杂役住的,早年青龙桥街道办事处就在这么一所房子里。想当年,1978年的时候,我们都属青龙桥街道管辖,高考报名、看成绩、领通知书都在这里。街道办事处还请北大附、人大附的老师在军科礼堂和党校礼堂给我们补课,街道待业青年可是有二百多号呐。现在的青龙桥街道办事处搬到军科门口去了,住进了一座大楼,鸟枪换炮了。
这一天,早晨看了颐和园的早霞;下午看了颐和园的蓝天,没有白云。还行。
@云霏2012 2018-07-02 09:19:03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前年今日此门中,旭日楼台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