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和日暖的四月天,第一道和煦的阳光使人们精神焕发,春天吸引我们到户外去,我想看杏花满树,桃花醉人;闻听如剪细雨后土地的气息。我的夫君深知我心所想,在2005年的暮春之际,他对我说:“准备一下吧,我带你回老家去。”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包含着他对我的一份情义。
2005年4月这个晴朗的天气,早晨8:25分,我们乘坐CA1461航班在蔚蓝的云天中飞行3个小时到达贵州省会——贵阳。
下得飞机,稍感凉意,从龙洞堡机场到贵阳市内不过40多公里,车资50元(不打表)。问得司机,原是东北人的后代,从小生活在贵州,便也说得一口贵州腔,唯有其外表还残存北方人的特征:粗大的五官,身材敦实,但已没有北方人的高大身量。进入市区,许多依山而建的居民楼显得陈旧,想这里是旧城区吧。到市中心区便有高楼新厦出现,但也保留着小街旧巷,那是老贵阳的痕迹。我们提前已通过携程网预定了酒店,就在市中心喷水池附近,逛街非常方便。放下行李,打听到去花溪公园的路径,得知要半个小时的车程,便乘出租车前往。
花溪公园我年轻时代几度光顾过。刚上班不长时间我就与女伴们去过,还有照片,青涩而清瘦。在贵阳上学读书期间多次和同学来此游玩,但却每留下什么印象。公园里都是真山真水,那不知源自何处的溪水清冽冰凉,植被丰富的花草,形成了天然景观。游走之间,正好到了公园的一个边门,出去即是马路,向路人打听了去青岩古镇的线路,有热心人带着我们走了挺长的一段路,再经打听,搭上一辆陈旧的公交,车资每人2元,颠簸着奔向青岩。
青岩古镇是我来之前从网上查到的,电影《寻枪》就是在那个小镇上拍的。随着年龄增长,我变得爱去古老安静的地方。二十多里路程下来,满目青苗黄花,来到一条街上,售票员让我们下车,青岩到了。探得古镇的去向,拐过弯去,上得斜街,见一块坝子里头有卖小吃的,知道青岩小豆腐有名,便让摊主烤了几块,类似早年吃过的“恋爱豆腐果”。想留着肚子晚上吃夜市,稍尝即止,继续沿着石板路寻找老街。从一条小道转过便见到一条石板街,宽约4米,两边毗连着小店摊位,摆满当地特产:麻片糖、玫瑰糖、鸡辣角、血豆腐、腌酸菜、玫瑰酱、玫瑰酒……这酒用大大小小的坛子装了,扎上红绸,真想背一坛回北方,可那却不现实,只得买了血豆腐,玫瑰糖和玫瑰酱,见到一家卖自制的盐酸菜,有贵阳游客尝后连说比独山盐酸菜还好吃,我也尝了,确实不错,也不管好不好带,当即买下一大瓶。又吃了臭豆腐,一路逛下来,便拐出了老街。这古镇的幽静与悠闲确是难找,上了年纪的人就在当街聊天,身后便是几辈人住过的老屋;幼儿满街玩耍,青年们也穿得时髦,放着流行音乐忙着招揽生意。我为他们不解,这古镇能盛得下那年轻激荡的心吗?看着他们平和而快乐地做着生意,像是安然与此地,希望他们生活于此,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给这古老的街巷增添了新的景致,是一件不错的事。
合群路夜市距我们住的酒店真是太近了。坐出租车从青岩回来告诉司机在合群路夜市下车,长长的街道白天是店铺,晚上即把店前的空地出租,大排档一个接着一个,满摆着食物。总结起来有五类:烧烤、炒菜、火锅、面食、自制冷饮,但其中的花样却是繁多。先跑去吃了多年前记忆中的小吃——现在叫“丝娃娃”。给夫君要了一碗冰粉,我要了冰浆,这可是贵州特色的自制出品。口腹之欲先得到一些满足,继续走下去,选中了新鲜的生蚝5元一只,要了10只爆烤,10只爆炒,吃得挺过瘾。一路走着吃过去,冰粉没吃够,却到了夜市尽头,买了2斤当地产砂糖柑,吃出另一种满足。
翌日晨起,坐出租车直奔公交总站,打听得在此坐车去六枝,只能乘去威宁的长途汽车到郎岱高速路口下车,车资须购买全程票60元,且只有早九点一趟车。视察一番,车况不太好,但去六枝心切,只能如此了。旅行开始,夫君陪我踏上去六枝的路途。一路上汽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令我浮想联翩。
我从大山深处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从部队转业支援三线建设,我们全家从首都北京来到偏远的大西南贵州。那时我年幼尚不知事。听大人们说刚到六枝时环境很艰苦。一排土房,住着从四面八方迁来仅有的十多户人家,房子是土墙,门一踹就开,吃的水是苦的,也没有什么蔬菜,这样的生活持续有一年,我们搬到六枝那克,在那里安了第一个真正的家。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凑在一起,各具特色,其中有一部分北方媳妇成了妈妈的同伴,闲时聊天,我们小孩子在中间玩耍。家中现存当年仅有的两张旧照片:一张我和姐姐合影;另一张和一个同岁的小男孩站在一辆大解放车上。那是冬季,我穿着妈妈缝制的小花袄和棉裤,围一条肉粉色的毛围巾,稚嫩幼小,两根小辫细如茅针,煞是可爱。1970年我在六枝立新小学入读一年级,学的语文、术学、音乐、美术图画课。我语文从小一直成绩不错,也一直被语文老师重视,不喜欢理科,也一直没学好。一年级时舞蹈老师看我体态轻盈,一心想让我参加舞蹈队,我却因家远没有伴没能够如愿,到后来还有许多次登台的机会,因种种原因都未实现,使我遗憾至今。大概在1972年因父母单位迁移,我转学到水城黄土坡继续上小学,升至初中换了地方中学。那时正值开门办学,我们每周都要到学校在高山上办的农场参加劳动,文化课几乎没学到什么。就这样辗转迁移,1977年春天,随着父亲再次调动工作,我们又迁回六枝,落户在西南大型煤矿机械制造厂。在这里我们家才安定下来,我在工厂的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就读技术学校进入工厂上班,考上电大毕业后一年多,离开了贵州这块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土地。
贵州的山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太深的痕迹。我从幼年、童年到最美好的青春时期都在这里生活。重重的山岭里散落着市镇,绝大部分是当地原住民。当年建设在深山里的工厂也是不少的,我们厂属于为西南煤炭工业生产装备的纯工业厂,例如电机车、电平等产品。兴旺时曾达到过近2000人,在当地的地位占优势,老一辈基本上是来自徐州和东北的,许多后代都降生在这里,融入了西南的生活之中。
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一路再次饱览了西南山岭的原始景致。有些景况未见多大改变,虽然有了高速公路,但因其弯道陡坡,山洞地势的缘故,不可与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同日而语。中午12点车到郎岱,要去六枝只能在此处下车。我们步行到郎岱镇,正遇一辆郎岱开往六枝平寨的大巴,赶快跳上车,车厢前部正好有两个座位,我和夫君分坐了,身边是当地的山民。车子开动,我回身去看夫君,1.85米的他身躯魁伟,一人竟占了座位的三分之二,那狭小的座位使他既伸不开腿又无法全身放松,只得双手抱肩,以给同座的瘦小伙留下容身的空间,那瘦小伙坐着矮夫君半个头,只能从他的肩头看到瘦小伙的一个小脸,场景很是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在近午后两点的时光里,我们终于站在了六枝平寨的街道上。街两面都是三层楼房矗立,挡住了视线,看不到田野和群山,平寨成了一个热闹的所在。记得出厂大门那条路正对着火车站,此时既找不着入厂那条路也不见了火车站。打听着找到了新车站,原来是移动了几百米的距离,站前有一个广场,金色的六枝两个大字灿然夺目,全然不是多年前四等小站的简陋。这里没有引起我旧日的怀想,只是在站前广场留了影,吃了一碗牛肉粉,向老板娘打听去工厂的路。却原来我们已经走过了那由二层铺面楼和绿树掩映的道路。
别梦依稀归故里
回转身来,走上那条我曾经走过无数次的马路,旧日的情景在眼前浮现。我曾在这条街上提篮买菜,凭票排队买肉,去到镇上仅有的百货商店购买日用品。我曾经花了300多元在小镇仅有的一家百货商店买了一架手风琴,那是我积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工资,我虽然没有学成什么样子,它却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我曾背着它参加了厂里的文艺队,成为乐队的一名手风琴手。我还记得花4元多钱买的一身芍药粉色的纯棉内衣,颜色漂亮又耐穿,到北方的头一年我还穿过,下面配一条黑呢裙,显得亭亭玉立。当年从水城搬迁来到六枝就是从这条路进入厂区的。1988年冬天我又从这条路上走过告别了西南,告别了工厂,与亲人朋友分别,一列火车载着我向北方奔驰而去。
顺着这条路我走向了这座已矗立近半个世纪的工厂,我看到灯光球场了,可它已经破败不堪,两个出入口被铁门封住,看似不再启用;西边原来是食堂,现已改成三产公司。紧挨着球场的宿舍楼,三楼角上就是我们初到工厂安的第一个家。现在同样住着人家,只是在这午后的时光里门扉紧闭,整座楼不见人踪。我跑到三楼俯瞰球场,当年我们就在家门口搬个小凳子观赏厂里组织的青年篮球队夏季循环赛,比赛在每个车间选取的球队间进行,小伙子们生龙活虎的比赛招来了许多观众;女队姑娘们的竞争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那时,不单本厂职工观看比赛,连附近居民也踊跃前来。温暖的夏夜微风荡漾,明亮的灯光烘托着扣人心弦的比赛,加油声、叫好声此起彼伏,队员们身上晶亮的汗珠和健壮的体魄都极具魅力,那是当年业余生活中的盛宴。直到80年冬季职工俱乐部落成开放,轮番的放映新电影,举办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的盛事不复从前,但却还是一个体育活动的重要场地。
顺路向前看,厂招待所的招牌和三层小楼依然还在,再抬眼进入我视线的是“全厂总动员,大干上半年,完成4500万”的横幅标语。忽然觉得视野怎么变宽了,原来是厂区大门整体向南移动了一块,门口装上了电动栏杆。回眸向左,“职工俱乐部”已陈旧得远非昨日,三楼还悬挂着“工会”的牌子,窗台上有几盆小花,显示有人在此出入,而楼下大门好似多年未开启。当年这里是最火爆的娱乐中心,多少青年们在业余时间涌向这里,我们在这里看电影、跳交谊舞,搞文艺演出、开表彰大会,多少个美好的夜晚在这里度过,而如今却如此破败之相。我的胸中感觉有壅塞之气,半晌不得解郁。当年的一幕幕如同过电影般回闪而过,这里,留下了我多少足迹;这里,曾有多少欢乐时刻;这里,是青年人的福地!
我在俱乐部楼前留了影,然后顺着围墙漫步走到了“动力处”。三栋老楼依然矗立,那条铁道也仍在,站在高高的铁道上凝视我曾经的家,那门窗已换成了白色的塑钢门窗,还贴了红对联,显得与旁边人家不同,想是家境殷实之户。转身看到曾和女伴们爬过的山,当年在休息日我们结伴爬山,借了一台照相机,在那山腰上留过影的。脚下的铁道是我们傍晚经常散步的一条幽静之路。和女伴和家人和我自己无数次地走过。在电大毕业的当天晚上,天气很好,我和母亲在这条铁路上聊了未来之事,回家后我找出一本红封皮内有明星插页的笔记本记下了当晚的感受。
来到我最后住过的“干部楼”,我在楼群里留连,却见不到一个人影,想是午休之时?还是人们的流散?若不怎会如此安静。我望着那三层的阳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当年的影像。那是1987年,我们搬到了这栋新建成的设施齐全的三楼一个单元,房子有60多平米,两间卧室,进门是客厅兼餐厅,前后两个阳台,家里还装了坐便和太阳能,再也不用去公厕,挤浴室了,这是生活质量的彻底改变,在我父母老之已至时,享用上了功能设施齐全的单元楼房,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之事。我们姐妹相继离开了父母,来到北方,他们能有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保障也是我们放心的一个原因。
我本想到厂区里转转,找找我原先的女伴见上一面,可谁知传达室的人告诉我必须说出她所在的部门,让她出来接我,厂区严禁外人游荡。很久没有联系了,我哪里说得出她在干什么,夫君上前跟他交涉,说是我们千里迢迢来了,就想见一下老朋友,看门人雷打不动地坚持不放行,我们只能隔着大门远远地望着,颇感遗憾地走了。吃了这一闭门羹,打消了我的兴致,我本就是想回来看看曾经生活的老地方变化成如何模样,至于见朋友同学,虽然叙了旧情,可见面一定走不了,无端的给人家添麻烦是我所不愿的,加之我们仅有五天的时间,看看天色尚不算晚,我们转身离开。回到平寨街上,找到长途车站,稍稍规划了一下,决定去黄果树瀑布。我们坐车到“大山哨”下车,换乘到关岭的长途车,直达黄果树。此时季节不对,黄果树属枯水期,稀疏的几条水挂在山上,完全没有气势。好在我和夫君之前都分别来过,见过瀑布的宏大气势。我在西南多年,不止一次来过黄果树,反倒是枯水期的黄果树瀑布没见过,倒也见识了此时的瀑布之景。整个景区几乎没有游客,我们在石级间穿行,爬上爬下,耗费了不少精力。晚上,在一家路边小店里用餐,点的都是家常菜,却很是合口味,晚上住在“黄果树宾馆”,好好休息了一夜。次日,到天星桥景区游玩,同样是游人稀少,好似单独为我们开放的,正好可以随心游走。贵州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真山真水,峰石嶙峋,深潭幽幽,溪水清澈,你可以完全放松自己融入这清凉世界。
离开天星桥,我们坐关岭至贵阳的大巴,接下来就是自由行了,想到哪里找好路线就去啰!下午一点多回到贵阳,一念而起,去凯里吧!随即坐上大巴,三个多小时到了凯里,此时是下午五点。我们打车找的旅馆,与司机攀谈,知道这里距镇远古城有两个小时车程,跟司机师傅谈好价钱,明天包车去镇远。放下行李,我们在城里闲逛起来。
“快活林”酸汤鱼的美好记忆
凯里市位于黔东南,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有“苗岭明珠”之称,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有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即距此很近,只是十三年前这个景点还没有现今那么有名。整个城市略显陈旧,来旅游的人真是不多。粗略的看了凯里市,就到了用晚餐时间,来时我做了功课,得知凯里的酸汤鱼非常有名,而且是“快活林”这家酸汤鱼最正宗。于是打车去,一问司机,他满口说你们要吃酸汤鱼算是找对了,“快活林”在凯里最有名。
去“快活林”的一路上我都在顾名思义地以为像《水浒》,中的“快活林”酒店般,到得地方一看,全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这应当是此地最大的一家饭店了。红红的灯笼围绕着整个饭店,里面是苗家特色的装修装饰,店堂宽敞,灯光灿烂,放着芦笙吹奏的音乐;服务员们都是伶俐的苗家姑娘,她们身着苗服,头戴银饰,脚着绣鞋,银铃般的声音满堂飞舞,热情地为客人服务。甫一进来,我就对这家店产生了好感,知道今晚能飨以美味。我们点了水库鲢鱼,鲜鱼活水,苗家酸汤,岂有不美之理?这酸汤是以米汤自然发酵为汤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红柿酱、糟辣椒等多种作料熬煮而成,所选鱼也均为野生活鱼。酸汤鱼端上桌就酸味四溢、鲜香扑鼻,汤味酸醇清香令人欲罢不能,鱼肉鲜嫩异常无法形容。红红的汤汁,两尾鱼儿游于其中,随着汤锅的热力,鱼儿似在锅中游动,配以酸笋子、鱼香菜、豆芽,其味之美无法言说。那一小碗蘸水,配有辣椒、香葱、木姜子油、豆腐乳拌制而成,更增添了食物的味道。哦还有自制的酸萝卜,粉红粉红的,鲜鲜嫩嫩的,我吃不够呢!我们还要了米酒,那酒味甜甜的,引人开怀,我们吃得酒足饭饱,只花了81元,太值了!那是十三年前的价格哦,今日怕得翻十倍的价钱才能吃得这么正宗的酸汤鱼呢!
这一餐留给我们深深的记忆,以后又在北方吃过酸汤鱼,却大去其味,夫君老是说“不正宗”。是呢,想那酸汤是贵州的米和贵州的水组合而成,加以时间的发酵形成的,它离开了本土千里迢迢飞到北方,水不是那水了,鱼也不是那鱼了,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被换了,如何还是原来的酸汤鱼?可这算是好的,我们还吃到过假冒的所谓酸汤鱼。那一次我们正找饭食,在街上看见一家饭店招牌上写着“酸汤鱼”,自是一番欢喜,急急进去点了餐,待端上来时却是用超市卖的那种袋装的酸菜加点水,把鱼放进去煮熟,这就是“酸汤鱼”?我们哭笑不得,这也太离谱了吧?这叫啥呢,酸菜鱼也不对啊,想这店家根本没吃过酸汤鱼,甚至没看过酸汤鱼的图片,就如此大胆地打着酸汤鱼的招牌做生意,真正的贵州人来了,还不得把鼻子气歪了?凑凑合合地吃了,不想跟店家理论,赶紧离开了这家店。我还曾在展销会上买过用矿泉水瓶子装着的号称来自贵州的酸汤,销售员告诉我这一瓶可以做两顿,因为对酸汤鱼的喜爱,我买了,回来自己炮制了一回酸汤鱼,那汤太辣,酸度却不够,只得将剩下的半瓶弃用。酸汤鱼啊酸汤鱼,来自西南的神奇的一锅汤,咋就如此的牵动我们的心呢!好在如今的交通方式空前地发达,我可以三个小时飞到西南,也可以坐高铁八个小时到达,现在贵阳也有了凯里的酸汤鱼,我仍然可以大快朵颐,满足久违的味蕾记忆。
镇远古城的绿水人家
隔日一早,我们坐出租车去往镇远古城,车行两个多小时,到得古镇的主景祝圣桥,我们在桥边下车,与司机师傅说好回去的时间,便游览起来。
镇远古城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古城的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着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舞阳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镇远古城,祝圣桥是这古镇上的主景,祝圣桥为七孔青石拱桥,桥有一个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名为"魁星阁",魁星阁实乃点睛之笔!很少看到这种楼亭石桥组合在一起的景致,楼在桥上,既装点了桥,又可是一道关卡,还可是荣归故里的迎接之处。魁星,意为高中榜首。据说此阁原为百姓歇脚的风雨亭,明朝时,刘伯温奉圣上之命巡视云贵,一日到得此处,见风水甚佳,即赐名为“魁星阁”,此后,贵州果然出了两个状元。我们首先踏上的就是这座石桥,石桥全长135米,宽80.5米,桥面宽敞,石桥栏朴实敦厚,没有任何雕饰,地上的青石板不甚平坦,经过千年依然不改初颜,只是默默地陪伴着这座桥和魁星阁。这桥、阁与舞阳河的绿水构成了镇远古城隽永典雅的画面。走到桥头一端回望对岸,但见青山上楼宇悬空,参差错落,层层叠叠,真不知当年这空中建筑是如何完成的。石桥连着临河老街和青山楼阁,我们迈步走入青石板铺就的古城。
古镇民居依河而建,造型独特却风格划一。既有江南屋舍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临水而居与山地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这里的人家,靠水的一面是码头,靠山的一面是青石板曲巷。青碧的河中时有小舟缓缓行过,河边石板上有居民在捣衣洗涮。我异常迷恋这条绿水和枕河人家,在人家屋后岸边连连留影,我要把自己留在这里,也要把这绿水带回家去。城里真是安静啊,民居都毗邻街道,却不见多少行人,偶有三两游人嬉笑而过,复又恢复一派宁静祥和。在古城里游走一番,不太长的街道便到了尽头。这里其实还有许多的景致尚待开发,来日它会变得更诱人的。我们原路而返,再次走过祝圣桥和魁星阁,预备去青龙洞古建筑群参观。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青龙洞古建筑群是古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宏大的贴壁凌空的建筑群体,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实乃天下奇观!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我们攀爬上下,在楼阁寺院中穿行,感叹古人的奇思妙想和无限智慧,站在山上欣赏如碧玉柔带般的舞阳河水环绕着的古城,在阳光下静谧悠远,和风吹拂着我们,身心俱畅。
慢慢下得山来,司机师傅并没走多远,我们坐上车返回凯里,坐大巴回到贵阳,翌日早班飞机离开贵州,三个小时后我们重又站在北方的大地上。
此行纯属自由行,贵阳是中转处,六枝是必去之地,我来到了曾工作过的地方,虽然没能进入厂区,我却实实在在地站在了这块土地上,走过了我曾经走过无数回的路,我爬过的山,看到我曾经住过的房屋,这就得到了大大的满足。我虽然没有寻找旧时的朋友们,并不代表我不想他(她)们,故里我还会再次回来,我等待同学们聚会的那一天,我会看到分别已久的他们,我们将会一抒胸怀,共同回忆我们曾有的美好的年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