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游既回,北京已进入坏天模式,要不就是下雨;要不就是雾霾,反正都是不宜出门。直到最后二天,再不出门就到处都关门了,我们就只好打起背包出发了。这次是和内人的哥哥,叫内人之哥,好像学术上称作“内兄”哈?民间昵?叫“大舅子”。我们两个人就去一趟保定吧,那年我们一起去了一趟正定,也是十一期间。这次没有上次走得远,每况愈下。10月6日这一天是长假的倒数第二天,出城的肯定不多了,他们大约摸都该往回走了。我们顺着京石高速走,还真是车不多,一会儿就到了保定北。
全国人民都知道保定有一个直隶总督署,不知道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但肯定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肯定要慕名先去直隶总督署衙门看看。你别说,这个手机导航还真是好使,进了保定它就问我要不要在目的地预定一个车位,我当然求之不得。手机领着我到了那个车位,还就是总督署大门对面停车场里的最后一个车位,给我留着呐。趴好了车,一蹁腿就来到景点大门口。
这个地方应该是保定人民一级景点,十一期间没去北京和石家庄的保定人今天都在这里了。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据说是雍正写的“直隶总督部院”,白底黑字,肃穆庄严。可是这个字怎么看都不像是牌匾上应该有的那种饱满浑厚风格,倒像是吟诗赋词时写的小楷。其实这个题字是最近一次修缮的时候腾挪了一大把,最早原装的匾应该是雍正题字;后来那块匾不知道去哪儿了,就用了一块新匾对付着,上边的字是印刷体。今年重修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印刷体不体面,结果就找了故宫专家挑出乾隆的字,拼了这么一个新匾。乾隆也没有牌匾体的这些字,很有可能最后也只好上他的那些诗词文章里翻出来的。肯定不会是奏折上的批示,那些字都应该是草书小楷,没有人认得出,就像大夫在药方子上的字一样。
这个建筑据考最早建于元代,不知道是蒙古几汗的官所,大汗肯定住在北京,这里可能是二汗,这个二汗是顺天府总管。后来明军来了,元军是在明军来之前走的还是之后走的?好像是之前就走了。明军占了这里做了攻击北京的前敌指挥所,接着就赢下了天下,建立了明朝。明朝在这里设立了保定府,后来过继给了清朝。
清朝来了以后,最初并没有直隶省,也没有总督。满大人坐稳了皇位之后,才沿袭明朝的行省,设了一个直隶省。直隶省就是直接隶属于朝廷,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这个直隶省当年的地盘可是非常大,除了现在的河北省和天津市,还包括了一部分内蒙、山西、辽宁、山东的地盘。清朝最开始的时候,地方官儿是巡抚,也叫抚台大人,总督是临时由朝廷派出的。总督出游是临时的和尚,住的是临时的庙,没有衙门。这段时间是督抚共存的,后来,直隶巡抚被雍正任命做了总督,这个第一任直隶总督叫做李维钧,其实他在头一年刚当上直隶巡抚。从李维钧把巡抚总督一肩挑开始,后面的就都是这样了。这个李维钧还被雍正安了一个兵部尚书,就是长。所以,从那个时候起,直隶总督就是清朝里面举足轻重的人物,总管京城周边党政工团和妇联所有事务,还掌管军队和京城防务。因此,这个官位都是朝廷一品大员。这个李维钧很机灵,他一开始是巴上了年羹尧,靠年羹尧当上了直隶巡抚。不过他一年之内能提升为直隶总督却是靠的自己,他做了一件大事,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他建议朝廷把地方各项税赋摊到田里,改按人头收税为按地头收税,叫做“摊丁入亩”,有点像现在把养路费摊到汽油费里的意思。他的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税收改革后简便易行了,而且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得到上下喝彩,他本人也政绩大好被雍正提拔。可是好景不长,雍正三年的时候,这个李维钧刚做了一年直隶总督,就由于受年羹尧案子的牵连被革职查办。从李维钧开始,清朝一共有75个人当过直隶总督,前后有一百八十多年。平均下来,一个人当了没几年,说明自古京官难当。这里面有很多有名的大官儿,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其中李鸿章做直隶总督时间最长,他前后做过三任直隶总督,加起来一共是28年。
清朝完事儿之后,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直系军阀曹锟占了这里做了他的大本营。再后来,汪精卫、蒋介石都把河北驻扎在这里。新中国的河北也曾经在这里办公,后来河北省会搬到石家庄去了。这里现在是“中国古代衙署博物馆”。
直隶总督是清朝九位封疆大臣里面地位最显赫的,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也是现存最大的清朝省级衙门,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又经过多次修缮,所以整个衙门里面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和北京那些皇上的房子没法儿比,和王爷府也比不了。就说上面那座大门,只有三间,不像王府有五间。
大门外面有二根旗杆,据说是全国现存最高的,有十丈高,就是33米多。院子里有很多树,也是据说,到了冬天就有好多猫头鹰站在树上,叫做“古柏群鹰”。一旦有外官来拜,必须先经过这些猫头鹰的注目考查。如果猫头鹰们发现来人没带点心匣子,可能就会把他轰出去。
进了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间牌坊,冲天柱,无楼。正面写着“公生明”,又说是雍正手笔。背面不是“母生暗”,而是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其实这个牌坊很可能有假。“公生明”最早是刻在石碑上,立在衙门大堂前,是皇上告诫官员审案的时候要秉公办事,因此叫戒石碑,后面的十六个字也是皇上告诫官员的:你们吃百性的饭,就要好好办案,欺负老百姓会遭老天报应的。戒石碑最早起源于宋朝,开封重建的开封府里 堂前也有这么一座戒石碑。到了清朝的时候,就慢慢演变成了戒石牌坊,像直隶总督署的这座一样,通常也是冲天牌楼。不过,关键的是,戒石牌坊是用来警示办案的官员的,县大人、州大人,最高到府台大人都有这项职能,院子里大堂前面立一座戒石牌坊是说得过去的。官员坐在堂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院子里的戒石牌坊,心里就会想起皇上的训令,低头就要认真办案。这个直隶总督并不直接办案,按说是不应该立这么一座牌坊的。保定直隶总督署为什么重修的时候要立这座牌坊?有什么考证?院子里的说明牌子上没有,督抚制度展览里也没写,不知道这座牌坊到底有什么来头。
院子里还有一座仪门,之后就是前院最重要的建筑—大堂。五开间,进深二间,青砖灰瓦,硬山顶,前面有三间开放式抱厦。最外面一圈柱子是黑色的,以区别于皇家的红柱。
这个大堂是典礼活动用的,平时空着。大堂里面,案台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有仙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这是一品文官的标配。上面“恪恭首牧”匾是雍正的字。边上还摆放了一些当年总督的执杖,明火执仗执的就是这些杖。
总督平时办公是在大堂后面的二堂,二堂的院子小一些,但是也很规整。总督在中间办公,两边会客。外宾在东屋,内宾在西屋。现在两边都有总督会客的蜡像表演,西屋里好像是在向属下布置任务,东边是外事活动。总督和外宾坐在太师椅上,后面官帽椅上坐着一位翻译,现在我们会见外宾就是这样排座。过去外国的国王和官员都说法语,不需要翻译;但是他们不管谁来中国都只能说英语,因为中国那时候只有英语翻译。现在我们说什么语的翻译都有,所以外国人来都可以说自己的语言。有时候外国人不信任中国的翻译,他们就自己带翻译。最近网上流传有一个片子是BBC记者采访福原爱,请了一个美国人当翻译,福原爱说汉语,美国人做英汉翻译,结果这个美国翻译把福原爱的话掐头去尾,中间还全翻错了。外国人当汉语翻译真不容易。
再往后一个院子是官邸,就是后宅。也是五间北房,没有抱厦,但是前面有檐廊。同样是青砖灰瓦硬山顶。中间一间是穿堂屋,两侧是卧室。
看看外墙上的炕洞,现在被封死了。
里屋南炕是读书看报的。隔断是黄花梨木。
北炕才是睡觉的。
这是中路的建筑,东西两边路还有房子,有的是伙计住的,有的是署衙里公务员的宿舍,还有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有小路,每年署衙里可以举办直马,就是“直隶总督署马拉松比赛”。
直隶总督署就是看这些建筑,还有里面一些关于督抚制度历史的展览,包括一些纸墨笔砚,官服顶戴等文物复制品。
出了总督府向东走不远还有一处古迹,就是保定府著名的“古莲花池”。这个古莲花池很是有名,是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十大名园都有哪些?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苏州网师园、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上海豫园,几个了?还不够十个吧?接着数:海盐绮园、顺德清晖园、保定古莲花池,最后是北京圆明园。除了排进全国十大名园,古莲花池还是保定八景之一: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阜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狼山竞秀,古莲花池是其中的连漪夏艳。
一般介绍中说古莲花池最早是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公元1227年);其实再往上数应该数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所建的雪香园;这还不是起头的地方,雪香园的基础是临漪亭,临漪亭最早是什么时候所建已不可考,它现在是古莲花池的中心建筑。
元 二十二年,也就是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元 是忽必烈后来追封的谥号。在中国,这一年是南宋宝庆二年;金朝哀宗正大四年。汝南王张柔叛金降蒙古以后和蒙古军一起伐金,元 二十二年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去世,这边张柔却是在向南进攻金军。他从河北满城南下,攻占了保定。然后就以保定为大本营,修建城池,安排防务。修城防要建护城河,就引来了河水,顺便扩建了莲花池。
元代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284年9月,一场大地震摧毁了莲花池。元史有记载: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戊子,京师地震。按《传》云:“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
到了明代晚期嘉靖年间,保定知府查志隆新官上任,见这古代著名的雪香园虽然破败,却还有几分当年姿色,便雇了匠人和小工把这个园子大规模整修了一番,把地盘向外扩大了不少。他还把这里的名字改了一下,叫做“水鉴公署”。
清代雍正十一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开办书院,他就把书院开在了莲花池,叫做“莲池书院”。书院就是那时的大学,莲池书院不仅教授程朱理学、孔孟之道,还有周易诗经,算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书院的院长和教授大多是进士出身的专家学者。皇上出巡的时候,如果走京石高速路过保定,就会在这个莲池住几天,如果高兴,还会在书院办个讲座,教导官员们如何执政理财。
一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才有革命党来看这个莲花池,还是一个大头目,叫做北洋总统徐世昌。这个徐世昌是光绪十一年的进士,驻扎在翰林院。后跟随袁世凯小站练兵,当了一段袁世凯的陆军参谋长。还放外任当过东北总督,回京后做了清朝末年的军机大臣。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政期间,袁世凯当皇上,让徐世昌出来佐政,他死活不干,回家卖过几年红薯。袁世凯死后,徐世昌给黎元洪和段祺瑞都帮过倒忙,随后在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第二届大选中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是所谓的北洋的总统。他曾努力促使南北停战和解,没成功;民国二十二年直奉战争后,徐世昌被曹锟逼迫辞去总统,去了天津隐居。民国二十一年,他考察保定经济的时候是在莲花书院听取直隶省工作汇报,之后题写了“古莲花池”的匾额,现在还挂在公园门口。从那时起,这个公园就叫做古莲花池了。
公园大门里面就是一座假山,假得还可以,绕过假山就可以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牌楼,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正中横匾上是道家花体字“莲漪夏艳”,就是保定八景之一的名字。
莲花池之所以叫莲花池是因为有一个莲花池。
对岸是莲池书院和水东楼。一池残荷映秋日,二只老鸦上风天。
书院抱厦外面有围廊。
岸边有曲径通往临漪亭。
玉栏、残荷、翠柳、朱楼。
莲花池公园里面还有一处碑廊,里面有各式字碑。除了碑廊,四周假山假水旁边还有一些散置的字碑。这些碑并不是本园固有的,而是园方从各处搜罗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传说的北宋宰相蔡京的《贺李升迁诗碑》,这个蔡京虽是奸臣,却写得一手好字,其书法自成一家,很有名气。但是受累于其政声败坏,蔡京手迹流传下来的很少,诗碑就更是罕见。这块碑是后人根据拓片重刻的。原文应该是:
“帝恩移守保塞,拙诗一首聊以送行,伏惟笑览,蔡京上。
帝命光华象轴开,紫泥封下九天来。
登坛授钺将军事,剖竹分苻刺史才。
十万貔貅环玉帐,三千宾客在玉台。
临风把酒西郊路,怅望狼山首重回。”
我们行走之间并没有看见这块碑,肯定是“走过路过,最终错过”,否则应该欣赏一下蔡京的书法,北宋四大家书法之一的。
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都是近年刚刚重新粉刷的,当然是为了粉饰太平,隔几年就需要见见新。我们看完新油的古迹,还应该要去看看带沧桑感的。且听下回分解。
上回说到保定八景,其中第一个是“市阁凌霄”,说的是保定市的阁楼都有凌云志,要上九重天。不过要是阁楼都有这样的凌云志恐怕不容易,有一个能凌云就不得了。你别说,这保定市还真有一个阁楼能凌云直上重霄九,这个阁叫“大慈阁”。
上回还说到汝南王张柔开挖莲花池,这位汝南王真是把保定当成了自己的都城建设,他扩建莲花池的同时还修建了这座大慈阁。这个年代就不用说了,和上回说的一样,1227年。这个时期中国属于南北不同朝代时期,南边有南宋,北边是金完颜,再北是蒙古大汗,纪元比较复杂。而张柔是汉人却先后降于金完颜和蒙古大汗,最后还参与了元灭南宋。
关于大慈阁还有一段传说。说从前,保定府一个员外家的千金偶患风寒,因为当时扁鹊华佗已故,李时珍还没来到,没有名医医治的情况下,小姐的病就被蹉跎了,眼看香魂就要守不住舍。这时候,员外家门口就来了一位游方和尚。员外给师父施了斋饭香茶之后,和尚便问员外“施主愁眉不展,却是为何”?员外便说了家遇苦难,找不到岸。和尚说正为解此难而来,说罢便进了后宅。和尚看了看病小姐的眼,从背着的布袋里掏出二丸仙药。小姐服下这仙丸之后,立刻就病去,芳香如故了。员外大喜,便求和尚名号,原来和尚叫“真觉禅师”。既治好了小姐的病,员外当然要想办法谢恩。他就请人雕了一座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像,千手千眼,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佛像完成之后就要有一座寺呀,他就命人在城中最高处建寺庙。建筑工程都要有设计单位,这个设计单位的寺庙图纸出来了,还做了一个模型。送到员外家审批,员外和小姐看了并没批准,而是说“看着别扭,回去重做”。设计单位拿回来一看,安放佛像的大殿看着是很不协调,可又不知道如何修改。项目组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真觉禅师又飘然而至,提示他们“加个坐儿”。众人豁然大悟,赶快修改设计,在大殿下面加了个座。大慈阁的高度有九丈九,说是不能超过玉皇大帝的楼,玉皇大帝的楼高十丈。寺庙建好了,佛像也立好了,员外命人在后院给真觉禅师单建一间房,请禅师在此住持。这个传说里没有说这座寺庙叫什么名字,而是说真觉禅师驾鹤西去后当地保定人为了纪念他而把这座寺叫做“真觉禅寺”。这个故事说明了几件事,第一,大师能救人命,但是仅限乡绅及其家属,因为他的背包里只有二粒仙丹。第二,这里没说汝南王张柔的事儿,地方长官不是张柔,也没说建筑队的包工头是张柔,说明老百姓成心要把张柔从历史中抹去。第三,把大慈阁这个典型元代建筑用一个故事给遮了。
我们在直隶总督署门外的莲池路上向当地街客打听如何能到大慈阁,无人知晓;找了自认是当地土人打听,还是摇头。最后是找到坐在巡逻车里的人民警察,人家立即就告诉我们向前走一百米左手就是,都不带打磕巴儿的。
走到大慈阁左近,老远儿就看见了那个“市阁凌霄”。到了跟前儿一看,内部装修,概不会客。为了延续香火,寺方把香炉搬到了外面。当地人烧香倒是不拘一格,有在香炉里烧的,也有就地烧的,地上有一堆一堆的香灰。
内人之哥带我走到庙门旁边,越过墙头观赏后面的大慈阁。
我们大老远儿的到了这里,既然不开门,我们就只能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纳闷儿。我说,咱们绕场一周看看,根据我的经验,施工材料进出肯定有门,咱们去那里试试,应该能进去看看。我们就顺着墙根向后面走去。从这个胡同看大慈阁,就好像在北京白塔寺旁边的胡同里看白塔。这个胡同两边都是售卖各种型号高香的,还有一名麻衣术士坐在那里随时准备演义某人的前途命运。
来到了寺庙的后身,后门上居然挂着一块“关帝庙”的匾。关老爷和观音菩萨坐在前后身儿,这还是真少见。
走到真觉禅寺西墙外,就看见了它的旁门,进门后的左道是当前和尚的宿舍,学名僧舍。这里果然是施工通道,我们进去和值班的官人聊了聊寺庙的情况,告诉她我们是从北京慕名来看大慈阁的。她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了。
因为正在施工,天王殿封闭了;但是后面的大慈阁已经油漆完毕,虽然不能进去,却是看到了将来开放后参观的大慈阁。非常漂亮。
这座真觉禅寺是典型的元代寺庙,蒙古人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中华佛教,寺庙建筑还没有学会中华寺庙的布局格式。元代的小寺庙没有大雄宝殿,也没有四大金刚;它的主要建筑一个是天王殿,另一个就是佛殿。元代寺庙最重要的殿是在高台上的,这个高台要比中华寺庙大殿的基座高很多,所以应该叫高台而不是基座。元代小寺庙的高台上面是佛殿,比如这里的大慈阁。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接受了中华大乘佛教,但是还没有完全学会中华寺庙的建筑布局,他们的寺庙里也多有一座高台,上面是寺里最重要的大殿。从大同华严寺也可以看出来这个特点,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坐在一个非常高的台子上,站在那个台子上可以看见全寺。华严寺修建于辽代重熙七年,也就是1038年。你别说,刚才提到的白塔寺也是元代建筑。白塔寺后来经过重建,除了白塔其它都不是元代的了,不过那座白塔也是坐在高台上的。
看完了“市阁凌霄”的大慈阁,谢过了寺里节日值班的官人,我们就奔向本次游览的下一个景点。
下一个景点距离保定市区70公里,在曲阳县。景点的名字叫“北岳庙”。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最早提出“岳”的,但是只提到了东南西北四岳,而无五岳。五岳一说最早来自《周礼》,《周礼》是战国时期的书,它里面只提出了五岳,但没有说这五岳是哪五座山。五岳的概念来自中国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又与春秋时期产生的五行相合。作为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位拜山神的,但他也只拜过泰山,当时叫岱宗。到了汉武帝,才正式订立了五岳:东岳泰山、南岳天柱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隋炀帝统一南北朝之后,把南岳改为衡山。
我们现在都知道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大同的浑源县,一进浑源县,到处都有路标指往北岳恒山,再走近就有路标指往悬空寺。那这个北岳庙怎么会跑到河北曲阳来昵?带着一大堆疑问,我们就来到了北岳庙门前。
光是看这个庙门前的广场就可以想见此庙规模之大了。特别是门前的四对抱柱石,那个形制可以想象出这里原来的牌楼规模必是相当大的。这里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又是如此庞大,节日期间却游客稀少,可能是因为太偏僻。
我们找到了庙里的工作人员,向她打听此庙历史。
原来历史上记载的北岳恒山是在曲阳县西北,主峰是大茂山。恒山应该是太行山的一支,从河北向山西一直延绵五百多公里,这个曲阳是在恒山之阳。从汉宣帝开始就在这里祭祀北岳恒山之神,当时有两座庙,一座在大茂山上;一座在山下。后晋的时候,大茂山以北被契丹盘踞,山上的庙逐渐被毁。而山下的这座庙却不断翻修、扩大。现在的这座庙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大约是在公元500年左右。此后的历代皇上就在这里遥祭北岳之神。
一直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从明孝宗弘治六年开始就有人嚷嚷搬山,叫做“移祀北岳”。当然不是真地把北岳恒山搬走,而是说把祭祀北岳之神的地点搬走。他们的由子是说当前的北岳是在京城以南,颇不成体统,应该迁移到京城以北的地方去。迁到哪里去呢?他们就说迁到恒山之阴去。那恒山之阴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就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山西浑源”这个地名。挑头的是兵部尚书,按说这个祭祀山神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已经刀枪入库的将军的业务,怎么也得是礼宾司的管辖呀。果然,礼部尚书就出来大喊“不可,此乃有悖祖制是也”!这个孝宗皇帝朱祐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南北事小,欺祖事大呀!便批道:“遵祖制”。直到明朝灭亡,嚷嚷派发起了四次“移祀北岳”都没成功。但是他们却有一条成功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86年,嚷嚷派成功地说服皇上批准将北岳恒山改封为山西浑源玄岳山,但是朝廷祭祀还是在河北曲阳。因此,明后期的时候就有两座北岳恒山,何其乱也?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一百年后,满大人进了关,也坐进了紫禁城当皇上。清顺治十四年,有一个刑科给事叫粘本盛的上了一本,还是说“移祀北岳”。这个给事相当于现在中办的办事人员,刑科给事就是刑部相关事务的办事人员。清朝给事是正七品官,这个粘本盛是满族,加升到正四品。这么一个小官,就因为常在皇上身边走来走去,他居然就能上本。结果那个顺治皇上还真就把粘给事的折子批准了,并且把山西玄岳山里最大的一座庙叫做恒宗殿的封为北岳庙。可能明朝的祖不是清朝的祖,所以顺治有持无恐。从此以后,朝廷祭祀北岳之神就搬迁到了山西浑源。
以上这是河北人的说法,我没听见过山西人是怎么说的,估计浑源当地人一定要说盘古开天地就把恒山开在了浑源,后来有一段时间被河北把恒山改成了曲阳大茂山,最后有顺治帝拨乱反正,把恒山又夺了回来。
北岳庙朝庙门进来之后还有一个二门叫做“凌霄门”,朝庙门和凌霄门之间是前院。进了凌霄门就是后院,北岳庙的主要建筑都在后院里,后院里面再没有墙了,就是一个宽大的场地。在后院的中路上还有一些建筑,首先是这座仪门,有一块横匾写着“三山门”。官员到此要整理一下装容,系上风纪扣,掸掸袖子上的土,帽子戴正,擦干净嘴上挂着的面包渣。
过了仪门是一座大殿的台基,说明这里应有一殿。这座殿叫做“飞石殿”,从台基遗址上来看,这座大殿规模很大但是规格并不高。大殿的占地面积很大,遗留的柱础直径也很大,正面的墙也很厚;可是它没有一个足够高的台基,台基的高度和前面的仪门差不多。这个飞石说的是陨石,曲阳一带传说中是落过陨石的。清代一文人叫王士禛写的一本小册子里有“相传舜望于山川,北至大茂山,大雪不能前,飞石坠,遂祀焉,即今曲阳庙。”这肯定不是这个传说最早的出处,里面提到了舜帝。据说正是根据此传说,北岳庙里建了这么一座飞石殿,里面祭的是舜帝捡回来的那块陨石。清末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飞石殿遭了一场大火,大殿全毁,而那块陨石也不知去向,再也没人见过。2015年,曾有人在大茂山捡到一块黑石,经保定的专家鉴定是一块石陨石,不知道和舜帝得而复失的那块陨石有没有关系。
北岳庙的正殿是最后面的德宁之殿。它坐落在五尺高的台基上,基座四周有汉白玉栏杆,踏跺(就是台阶)也带汉白玉栏杆,这种形式的台阶也叫慢道。基座上的大殿面宽九间进深6间,规模相当大,四周出廊,就是有檐廊;前面的月台也非常大。大殿上面是重檐庑殿顶,绿色琉璃瓦,没有脊兽。这座建筑是古代早期风格,从秦汉一直到宋代之前差不多都是这个风格,后来的金、元也有这样的。它的正脊比较短,脊吻比较大,所以屋顶看上去是趴在上面。现在新建的汉唐风格建筑差不多就都是这个风格,山西、陕西、河南一带的新建古屋多有这样的;开封例外,开封最近的历史是北宋京城,因此多用宋代风格。宋代之后的营造有所改变,正脊更长,脊吻稍小,屋顶看上去是立在上面,比例也更协调。
这座北岳庙看上去很长时间没有维修了,屋顶的琉璃瓦都看不出绿色了,瓦沟里积的土老厚。外面檐廊的柱子都有东倒西歪,到处的油漆也斑驳陆离。
德宁之殿里面祭祀的当然是北岳恒山之神。中国古代传说里,五岳的每座山都有一位大帝,叫做五岳大帝,那北岳恒山之神当然就是北岳大帝了。这个传说是来自古代对山岳的崇拜。《礼记》中有:“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封神榜》里也有五岳大帝的戏码儿,里面的人物是这样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鹰;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五岳之神在唐代被朝廷封为王:东岳天齐王、西岳金天王、中岳中天王、南岳司天王、北岳安天王。到了宋朝,皇上还给五岳封了后,这个流传不广。元代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又给五岳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现在的北岳恒山之神是明 给封的,当然,顺着下来就会有东岳泰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和中岳嵩山之神。过去民间还是把他们叫做五岳大帝,现在拜山神的少了,我们在北岳庙根本就没有看见香火。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北岳庙已经没有祭祀作用了,只是作为文物了。
五岳大帝都有一些故事,据说北岳大帝在他们五个之中算是地位比较低的。传说中北岳大帝的来历各有不同,官方比较接受的是《恒岳志》,它里面说“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颛顼是黄帝之孙,号高阳氏。据传“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道教说“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看来,这位北岳恒山之神是长黑脸、骑黑龙,掌管江河湖海和财狼虎豹以及蛇蝎虫蚁,手下有七千兵丁。
北岳庙年久失修,而且为了防火在大殿里连灯都不点,一片漆黑,只能借着大门透进来的光看里面的情景。神像是这样的,果然是黑面帝王。
大殿内东西墙上有壁画,整面墙都是。听旁边团队的导游说,这两幅壁画叫“天宫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非常罕见。东墙的画叫“云行雨施”,西墙的画叫“万国显宁”。就是北岳恒山之神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壁画虽然看上去年代久远,但是保存得还很完整,只是色彩暗淡了。整个画面气势很大,飞龙、神仙、妖怪都有,还有祥云等等。光线太暗,导游都是拿着手电照着讲解。
出了大殿,看见东西院墙边上有很多碑,院子中间东西两侧还有一些碑亭。这些碑很有名,都是历代各朝皇上来拜北岳大帝的祭文,或者诗词。从北魏开始各个朝代、各种字体都有。如果有时间,一块一块认真看过去,一定大有收获,都是书法大作。
从北岳庙出来,时间不早了,我们两人就赶快登上京昆高速往家走。走到半路,天降大雨于斯人。我们突风冒雨地往前赶路,终于在晚饭之前赶回了家。据说当日的京石高速进京方向大堵车,我们还好没有落入那个陷阱。
这次保定一日游很圆满,看了四处景观,还都很有历史文化积淀,很有意义。
@尼古丁析 2018-07-28 17:45:51
前任是河北沧州人 河北陌生又熟悉 也很怕听到这个城市
-----------------------------
保定还有一个中国真正的正规军校,保定军校,的将军有两百多吧从那毕业,保定速成班也要两年,黄浦军校只能说是陪训班,一般三五个月毕业。
去的时候正改上高考,好宾馆都被提前包房,那里是真热,差点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