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在深圳感受历史变迁,见证世界格局变化
深圳世界之窗与您一起回看历史,共品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说你与深圳不得不说的故事,
跟深圳世界之窗一起回味过去,放眼未来
================================================ 活动规则===============================================
活动时间:
7月26日-8月10日
奖项设置:
优秀图片奖(五名):深圳世界之窗门票一张
优秀故事奖(五名):深圳世界之窗门票一张
参与方式:
上传关于深圳、世界之窗的老照片或者关于变化的照片或者故事,晒一晒尘封的记忆吧!
参与要求:
1、以图片或者文字形式回帖参与
2、照片内容可以是人、景、物,若有改革开放前的老照片和现在变化后的照片对比尤佳;文字需和改革开放前后深圳或世界之窗的变化有关。
3、尽可能的注明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照片中的场景或人物
征集范围和内容:
1、能够体现改革开放前后深圳或世界之窗城市面貌、社会变迁、生产生活、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重大事件、名人轶事、风土人情、市井百态、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各类新老照片
2、能够体现深圳人(含外地深圳人和曾经在深圳工作、生活过的外地人)过往生活,以及反映普通群众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家庭照、生活照、工作照、集体照等新老照片皆可
3、能够反映改革开放前后深圳或世界之窗变化的故事,以及改革开放前后自家发生的变化均可
评选方法:
由版主、运营、世界之窗方组成专家评审团,对作品进行评选。将评选出五幅优秀图片奖以及五幅优秀故事奖,每人获得一张深圳世界之窗门票。
2018年是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深圳的版图上,曾经绵延着一条特殊的“分界线”。它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云历史,承载着一代深圳人的记忆。它就是“深圳二线”。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当时只占深圳全市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特区,就在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这道管理线将深圳分为特区内外,俗称关内外。
1985年3月,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
1985年起,许多前往深圳的内地人必经这一关,凭“边境地区通行证”和居民身份证通过,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二线关”。
作为一个时代和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二线”的命运和使命也随之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时,作为改革开放重要见证的深圳“二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深圳“二线”,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一条长达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由武警边防部队驻守》 钟国华 深圳 1996
改革开放四十年,转眼,我也已经来深将近11年了.
初到深圳,并不太了解如何快速的找一份工作,只知道每天在网上投简历,然后每天去面试好几份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是在朋友家这住一下,那住一下。到最后实在是疲惫于这种状态,对一家面试的企业说,老板,你这里包吃住么?如果包的,我马上可以过来上班了。这家老板很友善的答应了。于是我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赚钱的工作。那年是2007年。
来深的人大部都经历过好几份工作之后,才会稳定下来,接着是恋爱结婚生子,如果不 出例外的话,我也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深圳,还分关内关外,梅林关口过关还要通行证,每天出门都得带着身份证及通行证才能通过,没带证,只能在旁边干着急,工作人员是不会心软让你通过的。那是我换第二份工作的时候了,住在关外,在关内上班,工资不高,一份跟单助理的工作。都说工作怕选错行,选错,再怎么努力,只会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第二份工作就是如此,每天跟着业务到处跑,回到宿舍都已经是晚上9点以后了,没有饭吃,只能在路边的不吃店点几个麻辣串吃,糊弄一下就一餐了,现在想想,当初真是不要命的活法啊。
说到麻辣串,那时的梅林关旁边的村落可都是很吃香的,城管那时好像还没有兴起,每天下午夕阳还挂天边。麻辣串串的老板便不约而同的摆摊开伙了,最长的队伍我记得是摆到了天桥底下,每天六点以后,下班的大队伍便从关口涌出,工作了一天,没有家室的年轻小姑娘,小伙子更喜欢这种自由的就餐模式,下了天桥,先来一份臭豆腐,开始游走式晚餐形式,边吃边逛,遇到卖衣服的,卖鞋子的,观望一下,或者干脆坐下来,试穿一下,老板也是热情,一一的拿取,更换服务着,那是跟在商场里面的服务没啥区别的。麻辣串串的事,已经成为往事了,到如今,已经变成绿化带,城市规划中,也没有了关内关外的分法了。
插了一曲。
第三份工作的时候,工作的地点搬到了南山了,住所也随之更换了,住到西乡。和几个同事一起住在一栋楼里面,每天上下班都有个伴,公交车还是挤的,但是至少是有位置了,同事们都长的比较高大,小女子我只需要按时起床后,在站台等他们一起,总会有个位置让我到公司上班。时间来了2009年了,进关还是要通关证的,不过可以改在公交车上进行检查了,不用下车过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也是见证深圳进步的一个方面。
对于深圳改革四十年,变化真的太大,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城市规划,由原先的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变成如今的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罗湖区、龙岗区,、盐田区和坪山区,功能新区2个,分别是光明新区和大鹏新区,,配套设施也趋于完善,居民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让外来人口也有了归属感,这些都归功于改革开发。
改革开发,成就了不少科技型企业,例如像科大讯飞,盛矽电子科技,品为科技等。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很高兴能成为见证近十年的改革发展,生活越来越美好了,感谢改革开放!
深圳是个上演奇迹的地方,以前我带了一个很不起眼,能力也不是说很出色的员工,但就是爱折腾,当我们觉得他折腾的快山穷水尽的时候,这两年忽然摇身一变亿万富翁了
我与深圳情缘十几年
也许是冥冥之中所注定,我与深圳有这一世的约定。
2003年的秋天,那年我才上初三14岁,老爸下海来深圳投靠亲戚创业,那时候的深圳铺天盖地到处是工厂。14年初中毕业,我来深圳过的暑假,第一次从老家来深圳,看到满街的高楼,干净的街道,为之震撼。那是老爸是租房(农民房)住在宝安翻身那边。晚上,吃完晚饭经常会去宝安体育馆那边乘凉。那是宝安体育馆还是很荒凉的,人也不多。后来自己也读了几本介绍深圳发展史和有关都市情感内的书,慢慢的开始喜欢上这个城市,等到开学回老家的时候很是依依不舍。
2007年夏天,再来的时候我已高中毕业,老爸生意做的不是很好,依旧住在农民房,工厂的生意依旧很好,不管多晚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穿着工作服甩着工牌的年轻人们。这一年暑假,我也去工厂实 爸说这是锻炼,每天重复做着流水线的工作,偶尔周末休息会去附近的公园转转。只是,夜晚再去宝安体院馆,看到林立耸起的楼房,满心的期待:“如果有一天,这楼房里面能有一盏灯为我而亮,能有属于我和爸妈的一方天地,那该多好啊。”
再来深圳的时候已是大学毕业2010年,因为学历不高,也没找到像样理想的工作。在工厂做过采购,在外贸公司做过跟单,后来2011年自己开始做阿里巴巴B2B的贸易,现在感觉那时的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很忙。深圳的房价永远都把我甩在起跑线上,只想着混个几年回老家再找个安稳工作嫁人。
2012年,机缘偶遇认识我现在老公,老公也是刚毕业来深圳2年,那时我们谈恋爱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一到周末就跟着房网组织看房团深圳、惠州、东莞去看楼盘,都有免费的大巴,有的看房团还午餐,还带我们去旅游景点。当时只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一直娱乐消遣,没有买房的意识。因为我们钱攒的也不够。12年年底我和老公结婚了,没房没车,就租住在单位宿舍里。
真正有买房意识是13年7月,我怀孕了,老公每天开始紧张的看房之路。我也是一边看房一边孕吐,那段时间特别难熬。我们从南山看到宝安。看了整整一个月,后来还是在宝安翻身买了一套两房两厅。均价差不多2万一平。那时首付要七十多万,我们自己攒了一部分,借了一部分。等小家差不多装饰好,宝宝也在14年降生了。14年,15年的深圳房价开始不断飙升。
15年,带老爸老妈去惠州碧桂园十里银滩,老爸老妈很喜欢那里的环境,于是我们又一起在十里银滩买了一套三房。现在那个房子一直空置在,已经简单装修过,我们偶尔周末带全家过去住住,也挺好的。那时十里银滩均价在六千多,首付也就三十万左右。老爸出了一半,我们出一半。所以压力不是很大。
2015年,老公单位分了一套小两房在福田,我们全家又迁往福田居住。因为是单位的房子,只能住,没有产权。
2016年,宝宝下半年上幼儿园了,眼看过几年宝宝就要上小学了,所以又开始和老公筹划着要不要在福田买个小户型的学位房。
自从结婚生孩子后,我们一半精力都在房子中倒腾,庆幸的是,至少不会因为买不起房子而离开深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