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大的败笔 来自有听读书 00:00 09:21
主播 | 读书君 · 编辑 | 木头
公元208年春天,诸葛亮在南阳草庐中为创业几经失败的刘备定下了长期战略发展规划:隆中对。
1
四个五年计划
这一促成了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的伟大战略规划,可以分为四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占领荆州。计划尚未展开,大半个荆州就归了曹操,诸葛亮适时联吴抗魏,最终保住了半个荆州。
“二五计划”:占领益州。付出了惨重代价,不仅庞统战死,更导致荆州主力调用,为关羽失荆州埋下伏笔。
“三五计划”:占据荆、益,发展国力。隆中对从这时开始走偏,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损失了蜀国首脑、五虎上将之三、七十五万大军、半个荆州、军械粮草无数。不过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执行隆中对,外结东吴,内修明政,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力,又用了一年平定南蛮,勉强回归了最初的设想。
“四五计划”:北伐灭魏。因为荆州丢失,隆中对中两路北伐的构想破灭,但此时北伐灭魏的可行性依然存在,诸葛亮也确实坚定不移地执行。六出祁山留下了无数教科书级的战役案例,其中被推崇备至的心理战“千古空城一计”更是将诸葛亮的胆识和才智推到了巅峰。然而正是这千古一计,让隆中对化为了泡影。
2
为什么一定要出祁山?
诸葛亮北伐了大半辈子,每次都是从祁山进军,岂不是让魏国在这条防线上做足准备?其实出祁山正符合诸葛亮谨小慎微、稳扎稳打的性格。
先从兵种来说:三国时期兵种大致分为骑兵、步兵、弓兵、水兵四大类。“北人骑马南人乘船”,北方自然是盛产骑兵,而南方盛产水兵。因此魏国的兵力优势在骑兵,吴国兵力优势在水兵。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北方政权具有先天优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明朝之外,从未有哪个朝代从南向北实现改朝换代。
益州地形复杂,不适合发展骑兵,而且蜀国在失去荆州之后,连水兵优势都荡然无存,这就意味着蜀国的兵种善守不善攻,真要是打到了华北平原,在山间如履平地的蜀国步兵必将被魏国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因此诸葛亮将北伐灭魏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先拿下曾出产过威震天下的西凉铁骑的西北地区,训练出一支可以在平原地区和魏国抗衡的骑兵。
第二:率领西凉铁骑自西向东灭魏。
西凉本是马超父子的地盘,马家在当地具有相当高的统治基础,连隔壁羌人政权都尊马超为“神威天将军”。此时虽然马超已死,但其弟马岱还在,对蜀国攻占西凉并稳固统治有很大好处。之后再借着马超的名头对羌人稍加施恩,还可以获得一大强援。
因此一旦第一阶段实现,灭魏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而在诸葛亮看来,出祁山是实现第一阶段的最佳方式。
3
被空城计耽误的子午谷奇谋
在蜀国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自己带兵五千出子午谷,直抵长安,抄魏国大军的后路,动摇魏国的西部统治中心;诸葛亮则正常出祁山,两路并进,一举平定咸阳以西。
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蜀国就顺利实现了北伐的第一阶段。但这时诸葛亮不采纳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第一,一出祁山,魏国统兵大将并非司马懿,而是膏粱子弟夏侯楙,但此时的魏国人才济济,高出魏延之才的绝非少数,子午谷奇谋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第二,蜀国的北伐第一战,士气相当重要,一旦失败,不只是损失五千兵力的问题,更会动摇整个军心。而且此时的蜀国可用之才已经不多,魏延当得起赵云之下的蜀国武将第二人,而且相比年近七旬的赵云,魏延还正当壮年,诸葛亮当然舍不得拿来冒险。
但是随着诸葛亮一次次出祁山,就算魏国当初真的在子午谷埋伏了军队,恐怕也该认定蜀军不会从此路来,没什么事就把兵力调到前线了。因此,越往后,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越高。眼看着稳扎稳打越来越难,智已近妖的诸葛亮岂会不懂变通?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始终未走子午谷?很多人认为这取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个人偏见,但其实子午谷奇谋是毁在了空城计上。
对手换成司马懿之后,诸葛亮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精神与之对敌。用知己知彼来形容这两位斗了一辈子的对手再合适不过。司马懿在出征前就对张郃说过:“若是诸葛亮从子午谷取长安,我们已经败了。他并非无谋,只是不肯冒险。”也就是说,其实魏国并没有在子午谷埋伏。
司马懿深信诸葛亮不敢冒险,第一次不埋伏,那么之后当然也不会埋伏。但是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在决定撤军时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兵贵神速,司马懿打败马谡,必将亲提大军到斜谷迎战诸葛亮。粮道被断,诸葛亮再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必输无疑,此时的第一要务当然是赶紧跑路啊!但是诸葛亮在安排撤退之后,自己却没跑,反而先安排人迁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百姓入汉中,正如当年在新野、樊城时刘备所为。
这一耽误,诸葛亮带着一帮文官被围在了西城小县,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被迫打了一场心理战,空城吓退司马懿。
这千古一计之后,司马懿再也不相信“孔明不敢冒险”,估计班师回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兵驻守子午谷。
子午谷奇谋就此被堵死,在蜀弱魏强的大前提下,蜀国再也无力回天,诸葛亮和姜维两代人十四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文章来源于有听读书投稿,作者:闫石;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