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实用心理学
◆ ◆ ◆
文 | 实用菌
01
沟通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艺术。
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善于与人沟通,把沟通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而有的人与人交往起来却磕磕绊绊,甚至得了社交恐惧症。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是比较难改变的,比如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的人本能上就乐于与人交往,一与人接触就很兴奋,在人群中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归属感。而性格内向的人本能上就排斥与人交往,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紧张,内心充满了防御和不安。
这就是性格不同导致的交往能力的差异。
02
但是也有些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比如我们对沟通的认知。
不善于沟通的人和善于沟通的人,眼中所看到的沟通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不善于沟通的人看来,沟通就是说话嘛。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我有什么想法,我说出来,然后彼此交换想法就可以了。
在这些人的眼中,沟通就等同于最表面的语言交流。
但是在善于沟通的人看来,沟通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它既包括语言上的交流,也即说出来的话;也包括非语言上的交流,比如一个人说话时的语速、语调、音色、声音的大小,以及说话时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姿势、距离等等。
它既包括信息上的交流,也即彼此之间要处理的事情;也包括情感上的交流,也即两个人通过沟通能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人的眼中,沟通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觉察到,也都要处理好。
把沟通理解的很简单的人,就不会在沟通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即使想花费,也不知道从何努力,因为沟通的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而把沟通理解的更深入的人,就明白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太多的事情要做,会在相处的细节中投入很多的心血,因而必然会拥有很高的沟通能力。
所以,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太会与人交往,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对沟通的认知和理解是怎样的,是不是过于简答和狭窄?
我们的眼界会决定我们的行为,眼界过于狭窄的人,在行为上就会受束缚。
03
当然,认知上知道是一回事,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或者做到什么程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个知道和做到的中间,还有着很多值得去探讨的东西。
比如说话这件事,有的人很有语言天赋,口才很好,就像黄渤那样,不管什么场合说话都很有分寸,说话滴水不漏。这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能力,对这样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善于沟通,或者说情商高。
这表面上是一个优点,但是这种优点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在公共场合,或者私人之间刚接触的时候,口才好的人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就是说,在浅社交的情境中这确实是一种优点。
但是在深度社交,也就是长久相处的关系中,太会说话的人在别人的心目中未必就那么完美了。他们会觉得你说的很好,但是事实未必有那么好。
之所以出现这样打折扣的情况,背后的逻辑在于:
人际间的交流也好,沟通也好,都是一种互动。任何的互动都既有意识层面的互动,也有潜意识层面的互动。而且这两个层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话说的很好,很完美,这是意识层面的交流。有时候我们听一个人说话,从字面上听不出什么问题,找不到任何的破绽,但就是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劲,感觉上似乎并不是说的那么好。这就是潜意识对我们的提醒。
而潜意识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醒,可能是因为对方的一些微表情不对,告诉我们对方可能隐瞒了什么。也可能是对方所说和ta日常的实际作为偏差太多,让人不可信等等。
这些都会通过潜意识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感觉,让你感觉不对劲,心里有不安的感受,从而本能地产生一种警惕的心理。
04
所以,沟通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件事:
重要的不是你自己感觉有多好,而是你让对方感觉有多好。
太能说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自嗨,觉得自己的口才太好了,沉浸在对自己言语能力的迷恋中。他们让自己的感觉很好,而忽略了对方的真实感觉是怎样的。
相反,有的人在和别人交往时话并不是特别多,口才也看不出有多好,但是很注重别人的感受。他们在说话的时候,关注的不仅是言语有没有力量,还有的是对方听到这样的话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做到这点的人,会让别人有一种真正的舒服的感觉,因而更容易让人信赖。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做什么,最终都会浓缩到一点,就是给别人一种感受。交往的本质,就是交换彼此的感受。
感受决定了,你最终会靠近一个人,还是远离一个人;你最终会喜欢一个人,还是讨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