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面对变化复杂花花绿绿的世界,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心绪混乱,无所适从,做出误判和决定,为了更好认清世界,抓住机遇,分清主流和支流,避开荆棘丛生的陷阱,因此必须学会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有些人常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后悔、发牢骚,要是象“马王爷”长了“第三只眼睛”就好了。还有人说,“不给你点厉害,你就不知道马王爷长了几只眼”等等,说明“第三只眼睛”很厉害。
“第三只眼睛”到底是什么呢?“第三只眼睛”受个人悟性、学识及修炼的境界不同有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第六感觉(观)(前文已述)
2、第二层次:“天眼”,也叫“神眼”(前文已述,毕竟只是上天赋予的一种特异功能)
3、第三层次:心眼,即明心见性,通达透悟
明心见性,用心看世界,修炼达到一种至高境界,这非人们所说的普通心眼(长个心眼)。
人本来只有两只眼睛,通过两只眼睛看事物、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这叫“眼线”,而只有通过“第三只眼”才能看到遥远的、未来的、未知的世界和事物,即看清世界万物,感知未来万象,这才叫长了“心眼”(“眼光”)。
“第三只眼”看世界,是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看世界,这也是“第三只眼”的最高境界。
四大名著之一神话小说《西游记》 中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识妖降魔,自然手眼通天,武功非凡,孙悟空学习法术,在众多弟子中悟性最高,也最调皮。
孙悟空早年拜菩提祖师学艺,悟性极高,师父所教之术,心领神会,领悟最快,感觉师父所交武艺不够学,同时也不是自己真正想学的,师父曾想教悟空这般法术,那般武艺,但悟空回答却是:这也不想学,那也不想学,就只想想学长生不老之术。不仅如此,悟空还时常将师父所受法术在兄弟们面前卖弄,这下“惹怒”了菩提祖师,师父心中既恼又喜,于是,当着众徒弟的面,给了孙悟空一个的“责罚”,用教棒在孙悟空头上“狠狠”敲了三下。
菩提祖师见孙悟空执意想学“长生大道”,徒弟有如此大宏愿,师父心中自然高兴。在众多徒弟面前,师父又不好过于偏袒,于是,他敲孙悟空头三下,转身背手入门。当晚三更天,孙悟空就从后门偷入祖师房间,祖师正等着悟空,给悟空单独传授了真正的长生之法。
当然,《西游记》毕竟是神话小说,孙悟空也只是作者杜撰的“神奇”的化身,孙悟空的眼睛(火眼金睛)是“神”一般的眼睛,自然非同一般,与众不同。但这里真正厉害的不是他的两只“火眼金睛”,而在于他超出凡人的“第三只眼”的第三个层次——“心眼”,即高超的悟性和神奇的智慧。
可见,孙悟空的“天眼“、”神眼”十分了得!“心眼”是真正智慧的开悟,开了“心眼”才不被迷惑,才能看清看透世间的一切,才能达到通透万物的化境。故“心眼”是“第三只眼”的最高层次和境界。
有“第三只眼”的人,看问题广度、深度、高度绝对与常人不一样,很多商界及政界成功人士,应该都是具有超眼光的“第三只眼”的人,比如:马云、比尔盖茨、马化腾、王健林、雷军、俞敏洪、史玉柱、董明珠、柳传志等,他们在创业初期及创业成长中都是有独特见解和视觉,并矢志为目标努力奋斗的人。
历史上也有很多具备“第三只眼”的人,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一举歼灭吴国的范蠡,成功后弃官从商,隐退江湖,成功地逃过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灭顶之灾,和他同朝为官的越国宰相文种就因为缺少“第三只眼”而没有他幸运,最后被越王勾践一剑赐死。范蠡既是成功的家、军事家,又是成功的商人,被称为中国的“商圣”。
以“奇货可居”花重金投资落难王孙“异人”而成功的家吕不韦、以治军严谨,大智若愚,坚韧不拔,彻底打败太平天国主力而闻名的湘军主帅曾国藩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谋求独立和解放,建立的伟大领袖等,都是以谋大事、谋全局、谋未来而长有“第三只眼”的人。他们对事物、对社会、对世界都有独特超前的眼光和看法。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即要用独特视觉,全方位、立体看世界,要避免各种怪现象的出现,坚决让欺骗损害人民利益的牛鬼蛇神无藏身之处。
要弘扬正气、正能量,坚决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用科学的思维,长远及超前的眼光去规划未来的发展。
要避免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及“修昔底德”陷阱,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中美贸易战出现升级现象,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争端加剧,全球贸易摩擦呈升温状态,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实行贸易战,在当今紧急联系紧密的时代,没有国家将独善其身。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就是要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采取积极防范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着眼长远,加强科技和人才建设,加强国防军事建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将风险降到最低,将损失减到最小。
“第三只眼”其实人人都有,只是人们有了两只眼,宁可当“睁眼瞎”也不愿意去找“第三只眼”,用“第三只眼”,其实,“第三只眼”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挖掘、发现、体悟和修炼。只要修炼到了一定境界,都会惊呼自己找到了神奇的“第三只眼”。(全文完)
(作者:杜文杰,写于2018年8月23日,首发书馆,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