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科普 » 正文

黄河若改回古道由江苏入海,利大还是弊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7 17:34:04    作者:分站-实习于娜娜    浏览次数:229
导读

首先必须说一句,这在将来很可能是不得不实行的事情。就是说在未来,黄河很可能不得不重新改回江苏入海,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简略讲一下原因。黄河现在由山东北部进入渤海湾,在我国的四个海域中,渤海是最小的一个

首先必须说一句,这在将来很可能是不得不实行的事情。就是说在未来,黄河很可能不得不重新改回江苏入海,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简略讲一下原因。

黄河现在由山东北部进入渤海湾,在我国的四个海域中,渤海是最小的一个海,不单是面积很小,而且渤海的海水非常浅,目前平均深度可能不足18米(上世纪90年代数据)深,个人预估在16米左右,要知道深水码头都需要30米深的港口,所以不爱玩,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目前沿海的码头每年都需要有清淤活动。

黄河注入渤海,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平均每年向渤海湾内推进数公里,但可怕的其实并不只是它的推进,而是他正在很快让渤海变浅,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很显然,时间长了,黄河将会填平渤海,这不是耸人听闻,很多水利学家,地质学家都认为,如果任由黄河注入渤海,这一趋势或不可遏制,最多200年中,渤海湾将彻底消失。

如果渤海湾消失了,对我国北方地区很多方面和领域都是损失巨大的,不单是渤海湾内的港口以及所有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事物将纷纷消失,更可怕的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也将大大改变,华北平原乃至以北地区降水量将减少,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就连北京以及河北一带气候都会变得像内蒙古沙漠地区那样干燥寒冷,土地也会由于干旱而变得沙漠化,而内蒙古的降水无疑会更加减少,变得更加沙漠化,所以虽然渤海湾填平,可以增加很多土地,然而这在气候等方面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由于黄河等河流注入渤海,填平渤海湾的举动却是在时刻进行着,以前有人说虽然黄河的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但是由于渤海湾一带的地壳在沉降,所以渤海湾的变化不大,但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根据,而且从现有的测量数据上就能反驳,渤海的平均深度在20世纪70年代为20米,但到了90年代已变为18米(据大港油田),20年中变浅两米,不得不说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如今渤海的平均水深我在网上没有搜索到,但基本可以肯定应该是不到18米的,有研究者说渤海变浅的速度大概每十年就会增加近一米,那么如今很可能会在16米左右了,环渤海的许多港口年年都需要清淤,也是就是因为泥沙的沉积太快了。

在注入渤海湾的诸多河流中,黄河是带来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因为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如果任由他这样注入渤海的话,渤海的消失将不可避免,所以改变的方法就是重新使它注入黄海,其实历史上黄河大多数时间也都是注入黄海的,黄海也正是因为黄河的注入使得海水变黄才得名的,而且它也曾在江苏东部不断的填海造地,但是由于黄海的面积足够大,同时淮河流域的降水量也足够丰沛,所以黄海并不担心黄河的泥沙注入。

我相信将来黄河改道江苏注入黄海必将会上升为一项国家行动,因为黄河从淮河入海好处太多,既可以避免渤海被填平,又可以向南连接京杭运河,找出一条新的经济与水道,虽然这可能会给江苏省带来一些移民拆迁活动,但是黄河却能在江苏省东部大面积制造陆地,所以江苏省应该也不会不满意。

不过我建议这项工程最好保留现有的注入渤海的黄河河道,因为沿线的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很多都是从黄河中汲取的,所以最好想一个办法,从小浪底水库将清水引入这条河道,只够沿线使用即可,其他的水量则南下江苏入黄海,黄河目前的水量还是足够这样分配的,即便不够的话,我国的一些西线调水工程,将来也会往黄河河道中注水,所以将来黄河的水量还会增加。总之,黄河改道江苏进入黄海,虽然需要一些人力物力上的耗费,但是长远来看,好处还是远远大于弊端的,你说呢朋友?我是很期待这一工程能早日实施!

 
(文/分站-实习于娜娜)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分站-实习于娜娜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