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本地资讯 » 正文

宁夏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29 17:21:42    浏览次数:229
导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五大自治区之一,位于黄河的上游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为6.6万平方公里,简称“宁”,首府设在银川市。由于宁夏地处著名的“丝绸之路”上,在历史上曾作为当时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五大自治区之一,位于黄河的上游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为6.6万平方公里,简称“宁”,首府设在银川市。由于宁夏地处著名的“丝绸之路”上,在历史上曾作为当时东西部地区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又因其处于黄河流经的地区,故而有着悠久古老的黄河文明。宁夏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万多年以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在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进而形成了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夏文化。宁夏作为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在自治区总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回族,并占中国回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期宁夏地区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西夏文化】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古代西夏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夏国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与灿烂的文化,使得西夏文化也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在西夏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代表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字中一个璀璨的明珠。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于公元1038年党项族拓拨氏李元昊所建立,但是就在其最鼎盛的时候,在1227年却被兴起于蒙古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灭,神奇的西夏王国和其灿烂的文化就在一夜之间神秘地消失了。至今只遗留下西夏王陵、承天寺塔等为数不多的遗址,都需要我们努力的研究与探索,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西夏王陵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西,贺兰山的东麓,占地约53平方公里,共由9座帝陵以及253 座陪葬墓所组成,在世界上有着“神秘的奇迹”和“东方金字塔”的美誉,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和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历史文化】 位于宁夏自治区的贺兰山岩画是从远古时代开始曾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文化体现,大约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西夏时期所刻。贺兰山岩画根据分布地点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内容,如在石嘴山地区的岩画均以森林草原的动物为主,贺兰山地区则大多为形式各异的类人首为主要表现,而青铜峡、中卫、中宁等地又都是以放牧以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根据岩画内容以及对西夏刻记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贺兰山岩画是分别于不同的时期先后刻制的,其多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分布有其余朝代以及西夏时期的画像。贺兰山岩画为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生活习俗等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物资料,是一处罕见的民族艺术画廊。

【回族文化】 宁夏作为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在自治区总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回族,并占中国回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回族文化,并且渗透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回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真主,并且教民们一般须修念礼、斋、课、朝功,所举行的穆斯林宗教活动都是在清真寺。礼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也叫上殿,坐落于整个寺院的中轴线上,坐西朝东,面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广为流传与宁夏地区的“花儿”和口弦曲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民间文艺形式,而且回族人也喜爱书画艺术,尤其是阿拉伯语书法以及花卉画,普通的回族家里也大都会挂上一幅阿拉伯语中堂字画或者是花卉画。

【传统曲艺】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中国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也是当地人们的一种传统口头文学形式,男青年所唱的称为“少年”,而女青年唱的叫“花儿”。花儿的演唱结构分为两段,前段比兴,而后段是歌唱的主题。现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花儿”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据考证大约产生于明朝初年,因其音乐特点以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两大流派。宁夏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其在当地的回族聚居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又被俗称位“干花儿”、“山曲子”或“野花儿”。虽然花儿有多个民族的歌唱,但都采用以河州即临夏的方言为基础的汉语来演唱,因此,花儿是一种以临夏为中心的,并由中国西北多个民族所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此其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情感交融的重要价值。

【传统工艺】 传统的二毛皮加工工艺一直就是宁夏民间所独有的传统民族工艺,是宁夏自治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毛皮是来源于宁夏的滩羊,在滩羊羔羊出生后三十天左右,宰杀后所获取的毛皮,再经过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成品称为“二毛皮”。这里所出产的二毛皮薄如厚纸,不仅质地坚韧,柔软丰满,并且非常轻便,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轻裘”。传统意义的二毛皮加工工艺大都是采用黄米等粮食作物进行鞣制,加工工序十分繁杂,用具有精良工艺的老手工艺人的说法就是“要舍得下功夫”,功夫做不到家,生成出的二毛皮制品就会长虫、变色、掉毛并且有臭味。
 
关键词: 宁夏文化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