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消息,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于10月12日将登记的公司名称改为了“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并就上述名称变更取得了新的营业执照。
对此,10月25日晚,麦当劳中国公共关系副总裁许颖婷表示:“麦当劳与中信及凯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因业务发展需要,麦当劳中国总部的企业名称变更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这一变更主要在证照层面,日常的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且麦当劳餐厅名称、食品安全标准、营运流程等保持不变。
麦当劳官方微博这么回应:
上述消息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开始沸腾了:
@creaborn:以后吃麦当劳一定要开发票,就为了看一眼金拱门三个字。
@野书房:美式快餐两:金拱门和老人头。
@蓝色的火山:KFC赶快改名开封菜。
@Freeke:走,咱晚上去金拱门恰饭去,师傅点五个肉夹馍。
为什么改名“金拱门”?
我们不难注意到,麦当劳每个餐馆前都有一个明黄色拱形结构的大M标志,正是这个标志被称做金色的拱门(Golden Arch)。有麦当劳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还是维持日常的业务不会有任何影响,更新金拱门确实是(因为)我们的‘M’ Logo像拱门。”
▲网友@Anakin对麦当劳中国更名的见解
为何“中信”受到麦当劳青睐?
事实上,麦当劳中国更名为“金拱门”,直接原因是其中国20年特许经营权的出售,也就是与中信及凯雷的战略合作。而麦当劳和中信的“渊源”也早可追溯。
在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前,麦当劳在亚洲市场早已遭受挫折——出售了日本、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份。公开资料表示:2013年,麦当劳开始卖起了中餐,也与肯德基一样开辟了外卖业务。这一观念的转变,很大的提高了麦当劳的本土化。
2016年3月,麦当劳宣布“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计划,并宣布计划售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在内的2800家分店,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将餐厅所有权转让给加盟商。2016年,麦当劳还将在内地新开设250家店面。而麦当劳挑选战略投资者的标准是:高度诚信、财务稳健、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可助其在中国快速发展。于此同时,新希望集团、中国化工等都有意向收购麦当劳在国内的业务,然而麦当劳最后将“绣球”抛给了中信。
究其原因,因为麦当劳对于供应链的要求极高:首先,麦当劳要求供应商先于餐厅进入市场,然而完成相关准备工作,须耗时三年至五年不等。同时,在供应商进驻中国之后,因长距离运输需要,还要辅助建立相应的冷链系统。
因此,与其它竞争者相比,中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中信资本所投资的顺丰物流可与麦当劳在物流冷链方面合作,优化和拓展物流体系。
其次,中信泰富的商业地产可为麦当劳店面选址带来便利。众所周知,与其他餐饮企业相比,麦当劳更像是一家地道的地产商,其拥有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最值钱的街角和十字路口的黄金地。公司1/3收入来自于直营,2/3的收入来自于加盟。而在加盟费里收取的重要收入就是房产增值的收益。
此外,中信方面承诺,将依托现有管理层,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理念,让新公司继续保持较大的运营独立性。这无疑也是最新因麦当劳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品牌本土化如何防范风险
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内地麦当劳餐厅将从2500家增加至4500家,开设新餐厅的速度将从2017年每年约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约500家。
麦当劳的着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内地市场,他们的老对手肯德基已经开出了5000多家门店,并且覆盖到了中国的四五线城市。真正让麦当劳和肯德基拉开距离的,是两者之间不同的经营理念。与肯德基更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及更快的扩张节奏不同,麦当劳对待中国市场,向来是更加谨慎的。
▲百胜餐饮集团旗下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品牌。
快速开出更多的门店将是麦当劳与肯德基竞争的关键,而特许经营或许是最有效的途径。
麦当劳首席财务官凯文 · 奥桑(Kevin Oz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重特许经营模式将带来稳定的营收和收入流,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从而持续推动股东价值上涨。
然而,一切或许还会发生变化,本土化的同时也面临风险。
首先是在产品上,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经说麦当劳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产品一致性带来的硬伤”。意即把美国的产品不加变通带到中国市场。
最初麦当劳在中国买的食品和美国毫无二致,今天再去麦当劳餐厅看到的是非常多的单品。麦当劳上一任中国区CEO曾启山在中国一大动作就是不断推出新品,麦咖啡、甜品站、得来速餐厅等都是在其2009年-2015年任期内推出。这样的举措无疑对刺激销售有帮助,但长期来看,品牌延伸太广反而损害了其核心产品汉堡的价值。
第二,从企业运营来看,采用特许经营权战略后,麦当劳或有失去对知识产权、食物来源和服务质量等问题控制权的风险,而这些不稳定因素会对企业稳定性造成一定冲击,麦当劳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管控庞大的特许经营商。
事实上,引入战略投资者、大规模放开加盟的并不是麦当劳一家,麦当劳的老对手百胜集团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对于诸多洋快餐来说,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并作出有效反应成为关键。但无论如何,瓶颈期过后既是分水岭,麦当劳的道路似乎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