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深井工作坊在肖兰凌公祠举办了面向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我们一起来聊聊深井”茶话会,听取村民对微改造的意见。
广州第一个自下而上、公众参与的古村微改造:“深井实验”或成广东古村活化标杆
这里曾是明清时期中西通商交往的重要门户,是清“一口通商”时期的“法国人岛”——外国商人的居住地,也曾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乘坐“永丰舰”脱困的地方,但也是广州的贫穷村。去年10月开始,一群一群的大学生、年轻人走进这个安静的古村,他们走访村民、做设计、开影展;和村民们一起吃龙船饭、开茶话会、咨询会,还租下了一间民居做工作室,当起了长住的深井人——既不是大包大揽,也没有交给开发商,正是以这样一种与别不同的方式,被称作“深井实验”的深井古村微改造悄然启动,这也是广州第一个采取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方式实施的微改造。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黄婷 莫冠婷 摄影 何姗
微改造核心:
多主体参与,自我更新
活化利用约300间
空置物业,改善环境
有700年历史的深井村是广东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深井以它的古朴宁静吸引着都市人,48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还有众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明清祠堂、古民居遍布老街深巷之中,还有远近闻名的“深井烧鹅”、“深井霸王花汤”等特产……但老房子不少已衰败、空置成危房,大门深锁。目前全村有空置的房子282栋,占全村的20%,而与邻近的小洲村、黄埔古村相比,深井还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作为保护村落,深井不能像别的城中村一样卖地大拆大建,村民多靠出租田地与房子度日,人均分红一年不到1000元,不到石牌村的1/10。
深井村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古村的缩影:历史文化遗存未得到保护与利用,资源优势未转化成产业优势,如何解决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通过古村活化令村民过上富裕美好新生活?这是全国古村活化都面对的难题,也是这次微改造的目标。这意味着微改造不仅仅是整治一下路面墙面、改造一下给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