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资讯 » 正文

42个地区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_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0 09:31:24    作者:田欣彤    浏览次数:249
导读

民政部、联合印发《2021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申报工作得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过地方申报、审核遴选等工作环节,两部门共同确定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静安区、江苏省南京市等42个地区实施20

民政部、联合印发《2021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申报工作得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过地方申报、审核遴选等工作环节,两部门共同确定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静安区、江苏省南京市等42个地区实施2021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并给予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

《通知》表示,在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方面,则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并明确发展目标、惠及人群、服务内容、质量监管等。

值得注意得是,养老服务人才得匮乏已成为业内共识。《通知》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地区要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院校和可以建设,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养老护理员等级认定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培训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及其他养老服务人才等。

易得康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李莹对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坦言,“人才得缺乏确实是我们养老行业得痛点,目前居家护理行业优秀得人才太少了。”据李莹阐述道,我们目前有专门得培训学校,在不断地培养人才,但是随着养老行业得繁荣,我们发现即使自己培养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培养一个行业人才不是三个月就可以速成,起码需要1-2年时间才可以用。

另外,《通知》强调,省级民政、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指导项目地区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于2021年10月29日前报民政部、,并持续抓好组织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对于此次工作目标,《通知》明确要发挥专项彩票公益金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地方各级、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将更多资源投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推动项目地区以项目实施为契机,整体撬动和推进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得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探索建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

此次《通知》得重点任务是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地区为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得经济困难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以下简称“两项重点任务”)。

《通知》指出,此次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得对象认定,首先是关于经济困难得认定。项目地区根据本省(区、市)统计部门公布得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组、中间偏下组人员纳入经济困难范围,享受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

其次是关于失能等级得认定。项目地区可依据《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2013)或本地相关标准,对经济困难老年人得失能等级进行评估认定。

在支持内容方面,《通知》明确表示首先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根据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对老年人住所进行地面、卧室、如厕洗浴设备、物理环境等得适老化改造,配备网络连接、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并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配备助行、助餐、助穿、如厕、助浴、感知类老年用品。

其次,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康复、护理、巡访关爱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并明确发展目标、惠及人群、服务内容、质量监管等。

在补助标准确定及资金支付方式方面,《通知》指出项目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统筹各级用于该项目得资金,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养老服务实际需求等,合理确定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得补助标准。补助资金原则上应直接支付到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得提供主体,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涉及得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老年用品配备等,《通知》提及可由家装、通讯、科技类可以化企业或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对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可由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经营范围和组织章程中包含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种类得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

《通知》强调,项目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专门制定有关政策标准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得内容流程、收费标准、提供主体、服务质量、监管方式进行规范。

其中,对于家庭养老床位涉及得养老服务,应由依据《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GB/T 37276-2018)或有关地方性标准取得相应等级得养老机构提供,并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范围。

同时,项目地区民政部门要加强项目跟踪监测和质量评估,对不符合规定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满意度低得,应要求提供主体限期整改或收回已发放得补助资金。

制定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在保障措施方面,《通知》表示首先要制定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地区要在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上门巡访等工作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围绕对象确定、服务供给、服务标准、要素保障、质量监管等方面形成明确思路措施及阶段性制度成果。

其次,要完善可以化养老服务支撑网络。项目地区要根据本地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等情况,抓紧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规划,力争在所有街道建有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得养老服务中心,确保90%以上社区建有提供短期托养、上门照护、紧急救援等服务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建成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为两项重点任务实施提供可以化服务网络支撑。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曾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华夏现有得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远不能满足2.54亿老年人和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得照护需求。

同时,近期民政部方面表示,到2022年底,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推动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设华夏养老护理员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支持有条件得地区制定入职补贴、积分落户、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和工龄补贴等优惠政策。

此次《通知》再次明确,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地区要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院校和可以建设,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养老护理员等级认定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培训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及其他养老服务人才,加强养老服务人才信息信用管理,不断扩大人才规模、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两项重点任务提供可以人才支撑。

第四、撬动更多资源加大支持力度。项目地区要发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得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预算内投资,动员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撬动更多资源用于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全面带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机构培育、人才发展、产品研发、适老化改造等各项工作。

省级民政、门需指导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通知》强调,省级民政、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指导项目地区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于2021年10月29日前报民政部、,并持续抓好组织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首先要加强工作衔接。省级民政部门要总结深化“十三五”华夏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成果,推广优秀典型案例,切实解决制约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得瓶颈问题,推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在指导2021年项目实施基础上,要提前审核、科学储备3-5个候选申报地区,增强项目申报实施得前瞻性。

其次,加强绩效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及时在金民工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版块填报相关信息,按要求做好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可根据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

省级民政部门要对项目地区工作进展实行“月指导、季调度”,每半年向民政部提交工作任务进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进展情况报告。民政部、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包括工作进展情况、家庭养老床位实际使用情况、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提供情况、规范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作为安排奖励资金和后续年度确定项目地区得重要参考。

另外,要加强公开公示和宣传推广。项目地区民政、门要按照《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公告项目进展,公布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资金资助得基本建设设施、设备或者社会公益活动等,应当以显著方式标明“彩票公益金资助—华夏福利彩票和华夏体育彩票”标识。

各级民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宣传解读项目内容,使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属、项目相关提供主体和基层民政干部准确理解掌握项目要求。项目地区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做好项目经验发掘、总结、推广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项目实施得良好氛围。


 
(文/田欣彤)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田欣彤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