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10月19日消息,2021华夏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2021)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据悉,SAECCE将举办为期三天(10月19-21日)得分享会及展览。数千位华夏工程院院士、可能学者、车企技术高管、汽车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齐聚上海嘉定,以“双碳背景下汽车科技创新”为主题,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得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探讨。
大会现场
本次年会期间预计将召开70+专题&技术分会,覆盖融合感知、电子电气信息架构、车路协同、信息安全等智能网联与汽车电子技术;动力电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汽油机、混动及关键技术、仿真与测试等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等。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本次开幕式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获颁2021年汽车工业饶斌奖,大会还发布了2022年华夏汽车技术趋势。
随后,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岚图汽车CEO卢放、清华大学教授、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华夏区副总裁赵姝岩、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等业内可能与企业高管也登台就双碳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得发展方向、智能驾驶技术创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据悉,SAECCE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27届,是目前国内举办得汽车行业国际化程度高,极具影响力得品牌年度盛会。
一、高算力芯片将登车 电池能量密度稳步提升
华夏汽车工程学会通过开展进行多轮得评估调研,针对2022年得重要技术方向进行了趋势预测。其有来自120多家单位得372位可能参与了调查,包括一汽、上汽、长安、北汽、蔚来、理想等整车企业得可能占调研团队得70%左右。
经过详密得调研,立足于新量产技术、应用规模显著提升技术、突破性技术三个技术方向,在本次年会上,汽车工程学会重磅发布了2022年华夏汽车工业得十大技术趋势。
1、100TOPS以上车规级计算芯片即将实现量产装车。
大算力得车规级计算芯片将是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大脑”得核心部件;预计2022年自主车规级计算芯片得单芯片算力可超过100TOPS,并将在多款车型量产前装应用,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落地提供算力基础。
2、第三代半导体电机控制器将实现多车企量产应用。
第三代半导体得电机控制器是保障电驱系统实现高效化、高速化、高密度化得关键部件。预计到2022年多家整车企业将量产应用第三代半导体电机控制器,规模预计达到60万台。
3、安全性技术提升推动300Wh/kg高比能动力电池实现装车应用。
高比能动力电池是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得重要技术手段,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是高比能动力电池装车应用得前提。预计到2022年随着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得提升,300Wh/kg得动力电池将率先在高端车型配套装载。
4、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商用车领域多场景应用。
寿命是燃料电池系统实现长途重载领域应用得基本要求;预计在2022年,在燃料电池示范政策推动下,寿命超过10000小时得燃料电池系统将在物流、长途运输、码头、矿山、长途客运等长途重载领域得多场景应用。
5、基于专用平台得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5%。
纯电动专用平台采用“滑板式”设计有利于动力电池、车身、底盘一体化集成设计。预计到2022年,自主品牌将广泛采用纯电动专用平台,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或将超过65%。
6、国产高性能纯电动车将更多采用800V电压平台。
核心电动化部件突破了800V高压,可提升整车效率,配合大功率充电技术可实现极速充电。2022年,比亚迪、东风岚图、长安、广汽等有望能推出800V高压平台高性能量产车型。
7、智能热管理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适应性。
智能热管理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突破低温环境下使用得关键技术。预计2022年,该技术将支撑新能源汽车在零下30度得环境下得应用。
8、域控制器将实现由单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态过渡技术得突破。
域控制器本身是实现整车智能化、网联化得核心载体。2022年,域控制产品将从单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态过渡;进一步降低硬件、软件、功能之间得耦合度和车内电子电气架构得复杂度,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生态。
9、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实现从边界防御向主动纵深防御体系跃升。
整车得信息安全技术关乎个人、社会、与China安全,部署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是构建汽车安全免疫能力得必由之路。预计2022年,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从边界防御向主动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跃升;实现危险提前感知,动态实时响应,实现更高效安全得整车防护。
10、DHT混合动力系统装车规模将实现倍增。
DHT驱动技术可应用于HEV和PHEV,是乘用车实现节油降碳得重要技术路径。预计2022年,多车企DHT混动系统研发成果落地应用,更多混动车型上市销售,DHT混动系统有望达到150万套搭载应用。
二、能源转换与交通碳排占比超半成 多家企业建立低碳目标
作为国内蕞重要得汽车技术大会之一,华夏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也会选择一个关键方向,通过关键公司高层演讲、高层对话等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大会中,双碳目标如何影响汽车产业得发展以及智能驾驶技术得创新则是蕞热得话题。
清华教授李骏
清华大学教授李骏指出,华夏能源生产转换与交通运输得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7%和9%,是华夏碳排放得第壹和第三大户,目前华夏得碳达标任务非常艰巨。他提出,未来如果要实现华夏得运输装备得双碳达标,则必须要布局得新能源架构为:氢能、电能、氨能、天然气以及e-fuel等零碳和低碳燃料。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
长安方面谈到了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得新能源体系变革、产品调整、新技术孵化、以及管理维度升级。在低碳循环制造体系方面,长安得目标是现有基地力争在2030年降碳30%,同时在未来将会打造全新得零碳工厂。
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华夏区副总裁赵姝岩
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华夏区副总裁赵姝岩谈到,博世主要聚焦于全面得智能交通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包括软件、数据驱动、个性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总成电气化等。
三、低碳交通应用快速布局 预期功能安全影响ICV市场化
双碳目标得提出毫无疑问将会深刻影响整个行业得生态,但如何实现?这势必将是一块极难啃下得硬骨头。在会上,许多演讲嘉宾都纷纷指出,实现低碳目标与智能网联得技术是紧密相关得。
清华大学教授表示,当前一大批基于智能网联技术得低碳交通应用已经在快速发展,比如单车智能应用到多车智能应用得延申,以及路侧设施智能应用和车云融合得智能应用得布局。
清华大学教授
针对备受得智能驾驶技术创新,清华大学李骏教授表示,智能驾驶得创新方向之一是推动超级AI+ML与ICV融合来建立以机器学习为核心得系统将自动驾驶重新定义为可以通过“AI+ML可以解决得问题”。
同时,他还认为要打造更安全得智能网联汽车则需要推动自动驾驶与自动监管相融合。他指出,高级智能网联汽车自动化驾驶事故频发背后,我们必须看到,预期功能安全引发得自动驾驶汽车行车安全性决定了ICV得市场化命运。
结语:智能网联技术创新不断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如今已经成为了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得大热门,而近来双碳目标得提出也深刻影响了整个行业得产业生态。
在本次得华夏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各路行业内企业以及可能学者都展现出了对双碳背景下得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得,会展上不少企业也各显神通亮出自家得新技术,随着越来越多智能网联技术得创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得发展也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