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供应资讯 » 正文

上海地铁五道防线防汛_雨量太大时_集水泵自动报警自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3 19:04:13    作者:田梦雨    浏览次数:216
导读

7月21日上午10点半左右,感谢来到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看到该地铁站配有挡水板、阻水袋、集水泵等设备。陆家嘴值班站长郏国清告诉感谢,在地面上得地铁出入口前有阻水沟,阻水沟连通排水管网,可以快速排走积水。当雨

7月21日上午10点半左右,感谢来到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看到该地铁站配有挡水板、阻水袋、集水泵等设备。

陆家嘴值班站长郏国清告诉感谢,在地面上得地铁出入口前有阻水沟,阻水沟连通排水管网,可以快速排走积水。

当雨量过大难以短时间排走时,就要靠第二道防线,每个出入口在设计时抬高了一定数量得台阶,防止积水倒灌进车站。在入口处得第三道防线是防汛板,防汛板根据每个车站出入口专门定制,需要时放置在入口处。

阻水袋构成了第四道防线,阻水袋放置在防汛板后方,“阻水袋起到了吸水作用,站台空档处万一有漏水,可以及时阻止雨水渗入。”

如果当雨量实在太大时候,“集水泵会自动报警,进行自动疏通排水。”郏国清称,这也是第五道防线。

感谢从上海地铁运营方获悉,目前全线网正全力做好强降雨防御工作。对排水泵、排水渠、集水口、出入洞口等防汛设施展开大检查,确保排水设施通畅性。组织力量对车站、基地、线路附属设施和悬挂物紧固状态开展检查和巡视工作,防止因物体脱落、倾倒导致设施侵限、高空坠物、人员伤害事件得发生。

上海地铁运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感谢,地铁与市气象服务中心共同研发了轨道交通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影响轨道交通得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阈值报警、风险预警等功能,为应对灾害性天气得运营指挥提供依据,确保第壹时间落实有效应急部署。

如果大风暴雨来袭,除了对常发性积水区段、关键部位、防汛薄弱部位(如车站出入口、车站周边地面风井、线路洞口、与建设工地接口区域、下沉式广场)加强现场监控,对高水位报警等信息及时处置外,其它得举措也将迅速落实到位。

当风力波及区段达7级时,地铁限速不超过60公里每小时,8级时不超过25公里,当达到9级以上时进行停运。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严重影响客运服务得,将采取封站措施,组织列车越站。线路积水一旦超过轨面时,列车严禁通过。“在台风期间,我们还对出入口、电扶梯等重要部位加强客流秩序管控,防止车站客流大量积压,形成进出站客流对冲。”15号线工作人员表示。

公交能见度在5米以内立即停驶

“我们已对营运车辆得技术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凡发现涉及到车辆制动、转向、灯光、雨刮器、后视镜、拉杆等影响行车安全得故障,必须维修后方能行驶。同时运用DVR监察系统以及‘巴士通’软件时刻线路运营动态。”久事公交集团巴士五公司一车队安全副队长王辰告诉感谢。

目前,上海公交也已启动防台防汛应急准备。

久事公交集团安全部负责人介绍,一旦出现强降雨时,运营车辆能见度在5米以内得,应立即停驶;积水深度超过车辆涉水深度限制要求得,按相应规定绕道或停驶;积水深度未超过涉水深度上限,在确保安全得前提下缓慢通过积水路段,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公里/小时,车辆通过积水路段时,必须保证车厢内、车辆电器、排气管不接触积水。

另外,感谢从上海市道路运输获悉,为应对台风“烟花”,市道运局已开启防汛防台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防汛防台检查,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

交通设施方面要加强608座下立交得管理,尤其是前期和往年出现过严重积水得下立交要制定有效得度汛措施。严格落实三联动机制,加强与交警、水务等部门得沟通、联系,确保执行三联动机制得及时性、协调性,遇到险情能应对及时、有效,杜绝因下立交积水造成得人员伤亡情况;督促地下停车场库经营单位落实防汛物资及防汛措施;道路运输方面要加强省际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城市公交、客运场站得监管,督促企业做好汛期防范工作。

 
(文/田梦雨)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田梦雨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