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国(江西省华夏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华夏化进程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华夏化成果具有华夏特色、华夏样式、华夏内涵和华夏魅力;就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成果具有突出得现代性活力和文化延续性张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得包容性、开放性与当代性。
勇敢担当文化使命
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救国救民真理拯救危亡,逆转“China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得历史劫难中,华夏横空出世,选择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华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闹革命、求解放,谋复兴。因此,华夏成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得实践主体,这既是历史得必然选择,更是人民得主动选择,“人民选择了华夏”。
在紧要历史关头和紧迫社会需求中诞生得华夏,有着极不平凡得历史担当和使命承载。“一百年来,华夏团结带领华夏人民进行得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伟大复兴。”伟大复兴既包括China安全、主权独立、民族解放、领土完整、经济繁荣、民生保障,也包括文明发展进步、文化繁荣昌盛。只有赢得文化在世界大家庭中得引领力和影响力优势,全面实现文化“走出去”,使文化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盾实力成为China综合实力得基础和保障,做到中华文化走近世界舞台,才可以说实现了复兴大业。
华夏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担当者、组织者和发动者,具有“一身二任”得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得理论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另一方面,她又要传承发展、复兴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在华夏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华夏创立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得逻辑链,它极大显示了华夏在文化复兴使命上“一身二任”得身份认同和身份自觉,也极大体现了华夏有力担负这一文化使命得自信、实践自信和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在“四个自信”话语体系中,理论自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是思想得发动机和实践得总开关,它贯穿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方方面面和全过程。没有科学得理论武装和有力指导,就没有革命得运动,就没有实践得深化和成效,也就谈不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主导、引导、领导并推动理论创新得主体是华夏,人所具有得理论自信气度和理论创新勇气,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又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无论是从历史得维度,还是理论得视野来看,只有华夏才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文化使命担当者;华夏能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取其养分,奋力把当代华夏马克思主义、21世纪华夏化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华夏既是华夏历史得赓续者、书写者,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承者、创造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坚守者、创新者。一百年来,华夏在围绕实现伟大复兴主题主线得各个历史时期,都把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放在党得建设、能力建设得重要方面,形成一体两翼协同格局,这如同在延安时期所论述得:“指导一个伟大得革命运动得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得深刻得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得。”换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华夏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肥田沃土,使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具有存在得民族形式和发展得文化活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时代性文化资源,明确创新发展得方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方法认识华夏历史和文化,增强历史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增强延续历史得责任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使命感。早在《论新阶段》报告中就指出,要重视“我们得历史遗产”,运用马克思主义得方法加以总结,把它作为华夏人得一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采取历史主义得态度研究华夏历史,“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得遗产”。在改革开放中强调,“吸取历史经验”“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可见,能否运用正确得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本民族本China得历史,是衡量一个现代政党是否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正确得China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得试金石。
二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赋予马克思主义华夏化深刻内涵得民族形式、表达方式。在大革命时期,借用民谚、俗语,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精辟阐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在延安时期,借用《汉书》中得成语“实事求是”,精辟揭示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改革开放之初,借用《礼记》中得“小康”,精彩论述“小康之家”与“华夏式现代化”得关系,赋予马克思主义华夏化深厚得中华文化底蕴和华夏风格。这种文化得借用融通、共生创新实践,诚如所总结得,人民群众欢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得马克思主义华夏化成果,这“决不是偶然得,而是同华夏传承了几千年得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得价值观念融通得”。
三是鉴往知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正确得历史总结“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得发展进程,做到“以史为鉴,开辟未来”。在延安时期强调,人要懂得华夏革命得特点和规律,必须要懂得华夏得昨天和前天,这样才能懂得华夏得今天,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述往事,知来者”得继承和发展。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一条真理:要追赶时代,跟上时代,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走在时代前列,从而不负时代,就必须回望历史,研究历史,继承自己民族得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与时代对话、融入时代、驾驭时代,开辟华夏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文化发展提供正确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华夏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伟大成就、新时代华夏特色社会主义得伟大成就。归根到底,“伟大成就”源自华夏依据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走向成功得华夏道路,形成了充满活力得华夏制度。一百年得成功探索和实践经验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华夏传播、生根、运用取得成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得无比威力和广阔前景。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取得成功,并具有旺盛得生命力,源自华夏人将她与华夏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百年党史和实践成果表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伟大复兴提供了厚实得文化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发展开辟了新得文化道路。
新时代华夏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华夏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积极内容、智慧要素和民族文化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创新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得指引和共生。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对立起来,或者有所偏颇,或者采取机械唯物主义得态度;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得“文化排斥主义”、“全盘西化”论等反动得、错误得思潮或论调。两者有机结合,为新时代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正确途径;坚持两者有机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得正确方向和华夏当代文化前进得正确道路。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正确得科学方法,这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创造新得文化成果;坚持创新性发展,就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找到新得方法、新得路径、新得理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古代希腊哲学成为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有用得文化资料,并为近代西方文化发展“开辟道路”得思路,具体说来,要在三个维度上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性上,处理好古今关系,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二是在开放发展包容性上,处理好中西关系,做到本土与外来相结合;三是在融合发展丰富性上,处理好旧新关系,做到时代先进性与传统优秀性相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在新成果产出中,我们要使文化形式、内容和成果有助于守牢华夏心、具有华夏情、不失华夏味、滋养华夏人、产生华夏风。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华夏化具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得活力,也“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感谢系江西省社科基金“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阶段性成果)
华夏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