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漠秋风
初来新疆,除了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之外,新疆人的方言也让我费尽心思,使我不由感叹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让我费解的是新疆人说话,很多语句后面都带有一个“子”字。用的最多的就属给面子。什么皮牙子,面肺子、烤肠子、揪片子、拉条子。尤其让我搞不明白的就是新疆人把牛奶不叫牛奶,都说成奶子。一次,我问一个新疆朋友:牛奶叫奶子,那羊奶、马奶叫什么呢?他笑了一下说:也叫奶子呀!这岂不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 每天清晨,楼下有一老头,总是大声吆喝“摸摸奶子、摸摸奶子……”起初我惊呆了,谁这么一大早就下流呀?敢如此嚣张!爬到窗口观看,才明白原来是卖馒头和牛奶的。
记得刚来新疆,院子里有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儿,一看就是个维族人.人们都叫他巴郎子.当然,有时我也这么称呼他.可奇怪的是,只要有维族小伙在的地方,人们都叫他们巴郎子。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难道所有维族男人都叫一个名字吗? 这样岂不乱成三国了吗?后来问同事,才知道“巴郎子”是“小伙子”的意思。我不禁悍然。看来这“巴郎子”和“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疆的冬天很冷。可有一句话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却被传的火热.那就是——“冻求子”!走在新疆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见这句话,大有取代问候语“你好”之势。
如果把北京的骂叫“京骂”,陕西的骂叫“陕 骂”,那新疆人的骂则可称之为“疆骂”。它没有京骂的那种大气,也没有陕骂的那种直率.但却多了几分含蓄。
新疆人把小偷不叫小偷,叫“贼娃子”。贼就贼呗,还带了个娃子。给人第一印象听起来好亲切.仿佛在说:好孩子.如此不道德的职业,从新疆人的嘴里说出,还真有点含蓄之美。
一说到“卖勾子”,你可别以为那是在推销什么好东东.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也以为是卖什么东西呢.可仔细一看,说话那人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是一边抱着电话,一边在电话里喊着:卖勾子.后来我问一新疆朋友,才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我当场晕倒。不禁感叹,别看新疆人热情豪爽,可这骂起人来却格外含蓄,不知不觉中已被骂的入木三分了。
更绝的是在新疆要是有人喊你勺子,你可不要满世界给他找勺子去。那是在骂你, 是“傻瓜”的意思。看来以后在饭店吃饭时要多注意口语表达,免得挨揍。
中国文化深厚,地域辽阔。各地都有各地所特有的地方语言。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不知不觉就会被当地的文化同化掉。 一个人在北京呆久了,会被“京化”,在陕西呆久了会被“秦化”。而我仿佛也正走在被新疆人“疆化”的路上。
我爱着这片神圣的热土,爱这里湛蓝的天 空,爱这里豪爽的人民,爱这里浓浓的游牧文化。我骗你是:毛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