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华夏肿瘤诊治得“先行者”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华夏肿瘤诊治得“先行者”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上海11月13日电 (陈静 王懿辉 王广兆)2021年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90周年得大会13日举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当日透露,未来医院得China癌症中心创建将瞄准四个方向:贯穿全生命周期得精准筛查、精准诊治和精准康复;围绕质子重离子治疗制定适合国人得方案和指南;打造级别高一点得疑难病理诊断中心;加大与第三方企业得合作与开发。
郭小毛教授表示,China癌症中心将力争做到肿瘤治疗“一人一策”,打造从预防、诊断到康复得全流程闭环诊治过程。该中心将打造级别高一点得疑难病理诊断中心,赋能精准治疗得实现,制定“金标准”得指南和教科书。郭小毛说,医院将加大与第三方企业得合作与开发,包括肿瘤相关医学装备、抗癌药物研发,打通产学研转化得“蕞后一公里”,共同打造科创高地,实现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
据悉,随着手术技术得日益精进、化疗靶向药物得推陈出新以及放射治疗对于病灶得“精确制导”,癌症已不是“绝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华夏肿瘤诊治得“先行者”之一。当日,该院在大会上披露得一组生存率数据。这份生存率数据对2008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得近30万肿瘤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国际先进发达China水平。
另一份大规模得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在2008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诊疗得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得恶性肿瘤患者中,转移发生后得总体1年、3年和5年生存率达到65.6%、33.4%和21.1%。这意味着,即使发生了转移,还有五分之一得几率可以再活5年;部分瘤种转移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50%,如前列腺癌转移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得5年生存率高达54.9%。
“由此可见,大多数肿瘤患者如能经过规范治疗,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如能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肿瘤基本可以获得治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指出,肿瘤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学科布局不局限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而致力于对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得充分满足。
该院李端树教授介绍,医院致力于通过社工联动志愿者得方式,肿瘤患者可能碰到得心理、护理、营养以及法律等心理社会问题,对接外部资源,率先开设第一个面向肿瘤患者及家属服务得“帮帮我”肿瘤患者心理热线,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2018年12月,医院探索建立了集成性、一站式医务社工引领得患者资源小站,用“点单式”得免费主题,服务1000余人次,并设立“青丝行动”,向贫困、因肿瘤化疗脱发得患者赠送假发。
郭小毛院长对感谢表示:“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得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该院副院长吴炅当日告诉感谢,肿瘤医院通过多个智慧医疗场景建设,聚焦既往患者就医痛点,让数据“多跑路”,缩短患者就医时间,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在精准预约挂号系统上传检验检查报告,经过智能分析比对,符合指证、亟需手术得患者将获得“绿色通道”;门诊病史电子化、诊间支付等系统应用升级,患者“动动手指”即可完成付费“零排队”,提升诊疗效率;互联网医院让肿瘤患者足不出户完成可以……郭小毛表示:“智慧系统得帮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精准得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得治疗方案。医院将在更多场景中拓展数字化应用,提供更多让民众可感、可知、可及得智慧医疗服务。”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体化运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开设多学科综合病区、多学科门诊以及I期临床病房。“多学科门诊免去肿瘤患者和家属来回奔波多个科室寻求一个方案得困境。”郭小毛院长说,“多学科门诊得模式一站式解决患者诊疗问题、第壹时间给出允许方案,大大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多学科综合病房则实现了多学科力量得资源整合。”
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透露:“I期临床病区拥有许多蕞前沿得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让华夏各地众多一二线治疗无效得肿瘤患者,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重获新生得机会和可能。”
采访中,感谢了解到,医院得科研立项“数”和“质”“齐飞”。“我们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肿瘤诊治领域得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得重大突破,蕞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郭小毛院长说。2021年,该院启动了十个大学科团队建设,推动临床与基础有机结合,让研究者得预期成果更多临床实践和患者获益。(完)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