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用自以为对孩子好的理由,来应对教养孩子,却不知,正是我们一步一步的把他们推向深渊。
——好妈
家长的溺爱 毁了孩子的一生
一位16岁的少年犯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他从小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父亲爱喝酒,几乎天天喝,儿子则常常同桌吃菜,有时也试着偿两口酒,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他7、8岁时就学会了喝酒、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
于是,小小年纪,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什么:“咱们家有钱,不让他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学坏后,学习成绩下降。
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见管不住孩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说什么:“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终于被关进了监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妈妈们对孩子有很多期待,他们对孩子溺爱、百般迁就,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角色错位。因此,妈妈要从小事中,引导孩子进入关心父母和家庭的角色中来。只有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自立、关心他人,到社会上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妈妈们要正确审视对孩子的爱,在爱孩子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素质的培养。另外,妈妈们也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否则,孩子尝到了甜头后就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好妈妈,一定要扔掉溺爱这个阻碍孩子健 康成长的樊笼,适时对孩子说“不”。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妈妈要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在哭闹也不能满足。此时,妈妈们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而却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家长的一句“这是为你好” 让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无能
我们都有这种相似的经历,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为你好。”
话虽然这样说,可事情却往往并不是真的为“你”好。我当然可以理解父母,理解他们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不对。
可问题在于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做什么,喜欢什么?
其实父母所谓的“为你好”只是他们所自以为的“好”,并不一定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往往这种“为你好”还是带有强迫性质的,慢慢就变成了“不这样你就不会好”。孩子处于无奈,往往又会屈从于父母的意见。
父母高兴了,可是孩子却难受了。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选择,必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去做。时间久了,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欢也不会做的很好。
当结果并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好”的时候,各种唠叨又开始继续了。而这时,孩子如果选择反驳,父母一定会给上一句:“你不喜欢干吗非要选这个,我们当时只是提个意见,你这么大了,连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吗?现在才知道不行了,当初干什么去了?就会埋怨父母!”
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是这样的,这样的对白我是经历过很多次的,从上学到上班,各种类似的对话就没有停止过。
我理解父母的心情,理解他们的想法,我理解他们的一切,却真的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仿佛只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就可以强迫孩子们按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情。
我承认代沟的存在,但我也觉得沟通是可以消除一部分代沟所带来的隔阂的。
高功能父母培养出无能的孩子
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因为上班而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这会让很多人感到内疚,而内疚的背后我们就想到了补偿,这可能就是很多很多的玩具,也可能是在有限的陪伴时间内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不少父母会一边抱怨一边“享受”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补偿会让我们自己心理觉得好受很多,觉得孩子是需要我们的。
另一方面,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赶赶赶”成了主旋律。很多时候的包办代替是因为我们“等不了”,让孩子慢慢来还不如我帮助孩子完成。而且常常一天工作下来本身就很累了,花时间教孩子其实要比替孩子完成累的多。于是很多父母就妥协了。
但恰恰就是这样的“高功能”父母培养出了很多很多“无能”的孩子。小时候追着喂饭,大了帮忙做作业,成年后替孩子操心就业婚姻。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我们都精心安排,替孩子铺路,唯独忘记了教会孩子“替自己负责“这件事。
导致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会,变得很“白痴”。
所谓“做父母”,不需要替孩子做很多事,但需要让孩子自己完成很多事,细微差距导致的结果却全然不同。
很多父母跳过这一步直接替孩子做了,不但剥夺了“做父母”的责任,而且也剥夺了孩子迈向独立的机会。
说实话,每个父母都见不得自己孩子经历困难。但是只有这一点一滴的“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孩子变得坚毅,变得独立,变得有责任心。
这些品格不是凭空养成的,就是从小到大这些困难时刻,他们自己解决了,他们自己承担了后果,他们哭了受伤了,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完成了。
真正聪明的父母都是脑子动的快一点,但行动会慢一拍。不要让我们的“超能”养成了“无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