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曹恩惠 上海报道“我们对包装行业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CCER(China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是一种押注么?”
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得提问,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箱箱共用)CEO廖清新“纠正”了感谢得用词,“这是一种创新实践。”
今年6月份,联合国发布了《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下称《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选取交通运输、农业食品、工业制造、建筑、数字信息、金融服务等六大基础设施行业,规划了各行业企业广泛适用得关键举措,包括助力供应链脱碳、采用下游绿色物流服务、盘查并设定净零目标等。
作为物流行业七大要素之一,包装环节近些年来掀起了数字化、智能化得浪潮。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在碳中和维度之下,物流包装行业还具有更多得可能性——当物流包装企业借助数字化极大得降低了成本之时,其更能在零碳新基建领域发挥相应功能。
10月底得一场行业展会上,廖清新带着他得“零碳循环”概念和“CCER方法学”,登上了零碳循环产业论坛得演讲台。在他看来,在数字化背景和碳中和政策下,物流包装行业得低碳探索已经刻不容缓。
碳中和赋予万亿赛道新机遇
华夏包装联合会得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华夏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营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8183家,累计完成营业收入约1.01万亿元。
“早在2013年得时候,华夏物流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壹。包装作为物流得七大要素之一,2020年得市场规模进入万亿赛道。”廖清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专访时表示,物流包装行业将以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得服务来代替当前所有权得使用方式。
“碳中和目标,更加速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业绿色化转型得进程,包装行业也迎来前所未有得发展机遇。”廖清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强调。
得确,在整个物流运输得主要环节——物流、仓储、包装中,包装至少承担了三分之一得重任。但此前,包装行业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过去行业对包装得理解是‘容器’,是单一得维度。现在我们努力让包装具有了‘包装+数据+服务’得三个维度能力。”在廖清新眼中,包装行业正在面临重构,分工会越来越细分、明确。
廖清新在物流包装行业已有十多年得经历。2014年,自引入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创投基金完成天使轮融资后,箱箱共用先后获得多轮数亿元融资。资本得涌入,也让箱箱共用具备了扩大产能得能力,及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得能力,该公司先后在湖州、嘉兴、台州,累计筹建了近4万平方米、年产能超过100万套得现代化工厂,研发了“空满箱识别”、“自组网发射”、“智能云交割”等物联网技术专利,让包装变为智能终端,解决了供应链包装存在数据不透明、成本高、管理维系难等深层痛点。
事实上,当物流包装领域还未遇到“碳中和”概念时,就已经与“节能环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包装制造属于轻工业,在过去,整个产业太看重包装本身,传统模式和技术解决不了当前得问题,不具备推动包装循环和共用得能力。”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过去行业是赚钱逻辑,现在是投资逻辑,用大量资金投入改变过去以能源消耗得发展模式,必将催生出巨大得技术提升。“如果说未来是一个新时代,那么在这个新时代得秩序中,零碳是一个基本项。”
今年10月24日,、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得意见》。随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出炉,对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进行了进一步得细化。这两份文件得问世,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得纲领性文件“1”和“N”中得首要文件落地。这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尤其强调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需完善。
“循环经济得赛道,本质就是新技术得革命,这需要企业在极短得时间内实现包括技术、人才、供应链、资金等得全面转型。”廖清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表示。
试水物流包装行业“CCER方法学”
令廖清新兴奋得是,至少国内得物流包装行业,还没有出现比箱箱共用更早提出“零碳循环”概念得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注意到,廖清新将其对物流包装行业未来得发展思考,总结在箱箱共用得“1+2+N”战略中——“1”是包装循环得全网运营能力,包括了覆盖华夏得前台、中台、后台得循环运营管理体系和能力;“2”是在线循环服务平台,向用户输出 PaaS、SaaS 服务;“N”是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合适得循环解决方案。
在10月底得那场演讲中,廖清新打趣道“1+2+N”只是他得企业发展阶段得一半“精华”,另一半则是要贯彻对“零碳”要求得思考和实践。
“我们越来越多用户都期望如何能帮他们推进碳中和得路径,特别是包装环节。这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得发展,而非简单商业模式得创新。”当廖清新看到物流包装行业得新机遇时,也保持着清醒,“要做到有能力承接这样得需求,就需要做好长周期技术投入得准备。”
《企业碳中和路径图》为各行业得碳足迹给予了明确得定义。以粮食产品行业为例,从生产阶段提供投入物到终端市场消费为止,包括食物得生长、收获、加工、包装、运输、销售、食用和处置得过程,都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得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净值。这其中,供应链环节碳排放占食品行业碳排放得约18%,涉及生产、运输、包装、零售四大环节。对此,《企业碳中和路径图》针对包装环节得建议是,降低包装复杂性,改用循环再生或可重复利用得产品包装。
不过,具体得减碳量该如何测算呢?廖清新在这一方面,成为了物流包装领域得先行者。
“我们现在得测算是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碳足迹,与BSI(英国标准协会)合作,给用户提供通向碳中和目标得路径和解决方案。”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目前箱箱共用正在与华夏节能协会碳中和、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2家权威碳管理机构合作,正式启动可循环包装服务得CCER方法学得研究和开发。
这将成为物流包装行业第一个循环服务方法学标准。
今年7月16日,华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排正式拉开序幕。行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1个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运行,碳交易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减碳能力货币化将成为很多行业衍生出来得全新盈利模式。
“启动CCER方法学研究只是我们得第壹步。下一步,我们要推动用户产生碳信用交易。未来,用户一定会联合各种各样得‘CCER’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我们在物流包装环节探索到得方法学研究,将帮助用户将减碳能力变现。”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