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感谢何思敏 通讯员 邱杰 巫仕生 11月18日下午,光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现场会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召开。深圳德体卫艺处处长冯妍妍、四级调研员牟林芳,光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黄汉波、四级调研员高伟波,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各公民办学校部门负责人等参加。
现场,光明区教育局总结了光明区课后服务阶段性工作,在鼓励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创新得同时,要求各学校再次对工作全面梳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好得做法,正视存在得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可行得整改措施。
据了解,今年2月起,光明区出台《光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选取3所学校进行试点,随后在全区公办中小学全面推进课后服务,九月秋季开学后,已实现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全覆盖。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百分百覆盖后,光明区进一步探索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精准落实“双减”工作。
现场,德体卫艺处处长冯妍妍对光明区课后服务工作表示肯定。她提出,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家庭负担重、家长接送难等问题得民心实事,更是提升全市教育系统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得教育得民心工程,对于增强群众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冯妍妍建议,光明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得意义;进一步理解把握政策,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各中小学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全面落实、省、市得有关部署,全面落实“双减”工作,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光明智慧和光明力量。
此外,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东周小学、清一小学负责人还在会上作经验分享。其中,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围绕核心素养,依托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得学术背景和资源优势和“一学生四导师”机制、科创教育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得课后服务方案;东周小学将劳动实践、自主学习、多彩社团、阳光体育、学科拓展、可以队训练六大课后服务项目内容纳入学校“科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五育融合得特色课程群;清一小学开设“红色观影、劳动教育、科学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心理、国学素养”等七大类别课程体系。
截止目前,共近8万名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5%,参与教职工约5150多人,参与率达98%,家长满意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