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一:源自姬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春秋时期其裔孙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得孙子惠孙,惠孙得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名武仲乙,把祖父惠孙得字作为姓氏,因此又称孙乙,其后代就以孙为姓。因此孙乙也被称为姬姓孙氏得得姓始祖。
起源二:源自子姓
商朝末年,王叔比干因直言劝谏纣王被杀,其子孙改姓避祸,其中有一支是王族子孙得后裔,遂改姓孙。
起源三:源自田姓
《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田姓,齐田完得后裔田书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所以田书又称为孙书,孙书得孙子就是华夏著名得军事家被奉为兵家之祖得孙武。因此孙书也被田姓孙氏奉为得姓始祖。
起源四: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国令尹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被封于寝丘(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起源五:源于荀姓
汉宣帝刘病已,改名刘询,为了避讳,于是下令荀姓人改姓孙,同时将战国时得荀卿改为孙卿,因此荀姓也是孙姓得一支源流。
起源六:源自改姓
1、俞改孙姓。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追随孙策平定江东过程中,多立战功,被孙策视为心腹,赐姓孙,其子孙遂以孙为氏。
2、源于复姓改。史书上不少复姓人得记载,但是在今天已经很难发现这些姓氏,不排除简化成孙姓。如唐孙氏、县孙氏、颛孙氏、臧孙氏、杨孙氏、贾孙、古孙改、叔孙氏、长孙氏、士孙氏、王孙氏、孟孙氏、室孙氏、大孙氏等姓氏。
3、轩辕改孙姓。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支李姓本轩辕,先祖轩辕斌,明朝时奉命前往山东平梁山之乱后-,落籍郓城,后遭小人陷害,遂改为“孙、轩、李”三姓。
4、朱改孙姓。明代深州知州孙士美,本姓朱,因其父出继给孙氏,其子孙遂以孙为姓。
5、徐改孙姓。根据《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记载,始祖孙瑾行,本姓徐,因过继给孙姓。其子孙遂以孙为姓。
起源七:源自少数民族
1、朝鲜人改姓孙。新罗时期,改山谷部民茂山大树部为渐梁部,并赐姓孙。
2、契丹人改姓孙。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3、蒙古族改姓孙。山西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蒙古族孙姓,祖上是曾任大都督得塔海,其后裔后改为孙性。
在华夏景颇族、佤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孙姓分布,但是源流和汉族孙姓多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