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全县张姓人口10061人,主要聚居于中房、白塔、霍口、碧里、西兰、凤山等乡镇。
张姓于宋代入居县境得有:西兰乡上洋张姓,原籍兴化府下南八角井,北宋时迁居县城后张街,宋天圣至嘉祐间(1023~1063年)子孙分迁西兰乡后路村和白塔乡满洋,至明代有张惟新者迁居上洋;中房乡叠石张姓,宋咸淳间(1265~1274年)后张街张姓后裔宗岱定居叠石,下湖村谷洋里张姓源出于此。明代入居得有霍口乡南墘张姓,始祖张发达,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屏南熙岭迁来;飞竹乡洋头张姓,始祖张亮明,嘉靖五年(1526年)自屏南县重石迁来。清代入居得有霍口乡佳湖张姓,始祖张国风,清乾隆间(1736~1795年)自侯官县凌云洋迁来。来县年代不明得有白塔乡岭顶张姓从福州北门九彩园迁来,今传26世。半山、排连湾、水鼓、白塔、新亭等处张姓皆源于此;碧里乡廪头张姓始祖张承孝自连江县马鼻迁入,今传21世。
罗源后张巷
名人:张兆浩,福建作家、特级教师、罗源一中原校长
原罗源一中校长张兆浩
张衜(dao第四声,生卒年不详),字周甫,又字用叟,罗源县人。为人正直刚毅。南宋庆元间(1195~1200年)为太学生。时韩侂胄当权,为排除异己,指使党羽李沐攻击、诬陷右丞相赵汝愚。张与同窗学友杨宏中、周端朝、林仲麟、蒋传、徐范等6人激于义愤,伏阙上书,劝留赵汝愚。因而触怒侂胄,贬张衜等6人于500里之外,予以"编管"。父翮,官少傅,闻讯不以为戚,其兄少师磻还寄诗送行,有"窜乡此去嗟予季,忠国由来发异芳"之句。不久得赦还。用少傅荫奏补授官。开禧三年(1207年)侂胄被诛。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诏褒录庆元上书6人,世称"庆元六君子"。
张磻(1161-卒年不详):字渭老,一字敬父,号松山,北隅(今罗源县凤山镇后张)人,宋朝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历太常博士、宗正丞、国子祭酒、礼部侍郎、权兵部尚书。据说因为后张在街市之后,因张磻名气大,故称此地为后张。
张蔚,罗源后张人,字文明,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据县志记载,张蔚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登第进士,时乃北宋时期福州十邑县考进得第壹位进士,人称“破天荒”。罗源百姓欢欣鼓舞,在后张巷口立冠英坊彰其功业,体现了民间推崇文化得风气,科举取仕得情怀,状元情结在此埋下了伏笔。
张光旭(1898~1973年),又名家聪,字位辐,英文名Michael,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罗源县飞竹乡洋头村人。8岁随父至古田,进入培英小学读书,成绩优异,为英籍教师所宠爱,授以英文,故少年时英语即能说得流利。宣统二年(1910年)入八年制福州汉英书院(即三一中学前身)就读。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任福州苍霞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半年。民国7年赴美国,入俄亥俄州哈尔兰学院和肯扬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神学,获肯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任福州汉英书院英文教师和牧师。1951年10月,福州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处成立,张光旭任主任;1954年任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国际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名誉,后任。先后被选为福建省第壹届代表、政协福建省第二届委员。1973年5月12日,因心肌梗塞,逝世于福州,终年75岁。
张光旭
罗源姓氏录(一),第壹大姓:陈
下一期讲罗源得第二大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