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知识分子应该保有一种客观性,独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中,为其主张做解说。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圈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物质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知识也从来不等同于智慧。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我想,很多时刻,我们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爱的这个人,他真的爱过我,对我善良,疼爱过我,难道要因为一些小失误,或者他离开我了,我就要开始憎恨他、报复他,让他从百分之百的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坏?
情欲纠缠是一种折磨,而情感缠绵却是很饱满的东西。情和爱,是很难分割的永恒主题。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处理到上桌的过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样食物,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摘自蒋勋著作《生活十讲》)
作者简介: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