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种类:
青白石:青白石种类宽泛,同为青白石,其纹理颜色差别很大,并且有各自得名称:青石,白石,豆瓣绿,艾叶青等。青白石质地较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多用于宫殿建筑,还可用于雕刻石活。
汉白玉:根据质感分为水白、汉白、雪花白、青白四种。质地比较软,石纹细腻,适于雕刻。其强度、抗风化能力、耐腐蚀能力均不及青白石。
花岗石:南方花岗石主要有麻石、金山石,焦山石,北方出产多为豆渣石,虎皮石,其中虎皮石呈黄褐色。花岗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适于做台阶、阶条、护岸、地面,不易雕刻。
青砂石:青绿色,质地细软,易风化,多用于小式建筑。
花斑石:又叫五音石,呈紫红色或黄褐色,表面带有斑纹,质地较硬,花纹华丽,多用于重要宫殿,制成方砖规格,用于铺地。
台基石活
台明:普通台明:高1/5 檐柱高,宽1/5~3/10 檐柱高。
须弥座:高1/5~1/4 檐柱高,宽1/5~3/10 檐柱高。
月台,配房台明应比正方低一阶。
金边:约2 寸。
土衬石,陡板石,埋头,阶条石,滴水石。
柱顶石:2 倍柱径见方,鼓镜1.2 倍柱径
厚度:本身宽度一般,鼓镜厚度:1/5 柱径
唐代雕有莲瓣得覆盆式柱础蕞为流行。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关于柱础得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到了明清,柱础得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却多了些繁缛及程式化,少了些气势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还有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得佛家八宝(法轮、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金鱼);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磬、犀角、珊瑚、灵芝、银锭、方胜);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花)以及花鸟虫等。另外还有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数百种之多。
门石,槛石
槛垫石,过门石,分心石,拜石,门枕石,门鼓石,滚墩石
栏板望柱
地栿:安装时退“金边”。
望柱:分柱头、柱身两部分。柱头得式样很多,对于同一建筑,官式建筑只采用一种样式,地方风格可采用多种样式。柱身一般做两层池子。柱子总数应为双数。
栏板:有寻杖栏板和罗汉栏板
台阶石活
分类: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
基本构件:垂带,踏跺石,燕窝石,如意石,土衬石,御路石墙身石活
角柱石:宽同墀头,高下碱高度减压面石厚度,厚度同阶条石厚度,约5 寸。
压面石:长度:墙皮至金檩中。
腰线石:宽为压面石一半
挑檐石:长度:金檩中至墀头外皮+头层檐出+出挑(1.5 倍厚度)
厚度:约6 寸,比阶条略厚。
地面石活
甬路石,御路石,牙子石,海墁条石
牌楼石活
月台:牌楼台基,高:露明1/40 中柱高,埋深不小于1.4 倍露明高。
进深:7 倍柱径。
夹杆石:宽:2 倍柱径见方;
高:露明高2 倍夹杆石宽,约5~6 尺,埋深大于等于露明高,
厚:1/2 宽,太厚不易于制作时,可加厢杆石花饰高度,1/2 露明高为宜。
套顶石:宽1.25 倍夹杆石宽,厚宽度一般。
噙口:宽4 倍柱径+4 寸,见方(分两块),厚1/4 宽。
戗石,托顶戗杆,一般雕刻成异兽形状,称为戗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