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杭城,果断选择鲁迅故里绍兴。临行之前做功课,越做越觉得自己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知甚少,行程也从一天变两天,两天变三天,三天也只是较仔细地逛了绍兴老城及城外会稽山上的大禹陵,连郊区大名鼎鼎的兰亭都没来得及参观。
女儿红
对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文人侠士,绍兴不吝赞美,如数家珍。我用三天时间穿梭在绍兴古城,寻访古人足迹,感受先贤气息,在街头巷尾,在石桥码头,在饭馆小店,似乎总会与他们不期而遇,一同体会绍兴的丰厚文化底蕴。
大禹陵(大禹,公元前两千多年,夏朝开国君王)
大禹陵景区的乌篷船
越王殿(越王勾践,约前520―前465)
书圣故里(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
沈园【宋代著名园林,因南宋文学家、史学家陆游(1125—1210)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而成为爱情之园】
沈园前玩棋的少年
沈园一角:期盼美好爱情的游客留下的纪念
章学诚故居(章学诚,1738—1801,清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
秋瑾故居、秋瑾纪念碑、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之地)【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家】
鲁迅故里(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三到”书签
蔡元培故居(蔡元培,1868—1940,革命家、教育家、家)
范文澜故居(范文澜,1893—1969,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
范文澜故居
祖居(,1898—1976,革命家、家、军事家、外交家)
陈桥驿先生史料陈列(陈桥驿,1923—2015,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
仓桥直街(越王城历史街区,清末民初建筑群)、八字桥等
绍兴用这些可观、可感、可触的实物方式,储存自己的历史记忆,供人瞻仰膜拜,从而将这种文化记忆代代相传。而我,几天前还对它们不甚了了,如今它们也竟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甚感欣慰。
鲁迅在三味书屋里的座位(左)
与鲁迅为邻,虽说只有短短三天,对大文豪的感悟却更加鲜活生动、立体丰富起来。投宿的百草园招待所在咸亨酒店南边,旁边就是鲁迅故里,都只有一二百米远。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鲁迅祖居都在东边百米内的鲁迅中街步行街上,孔乙己土特产的招牌随处可见。因为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有游客,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童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地寻找与想象文中提到的多种动植物的踪影:
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故事
没有昂贵的电动玩具,没有手机游戏的羁绊,鲁迅在屋后一块荒芜的菜地里,找到了自己的童年乐园。尤其是菜园周围那矮矮的土墙根,汇聚了天地万物数不清的自然精灵,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是鲁迅的天然宝藏。世上大概没有几个菜园子,像鲁迅的百草园这样四海名扬,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希望。
八字桥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那便是三味书屋。从故居出来,立马按图索骥,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三味书屋的风采。“三味书屋”匾额下面的梅花鹿古树图犹在,学子们向图画行礼问安的画面近在眼前。刻有“早”字的鲁迅书桌与座椅也仍在原位静静安放,少年鲁迅因迟到受先生责罚、在书桌上刻下“早”字警示自己的故事被导游一遍遍宣讲,而我则很快被鲁迅自制的“三到”书签所吸引: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能做到这“三到”,何愁书读不好。玩起来专心致志,读起书来心无旁骛,这就是鲁迅,可惜尽管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却拒绝回答鲁迅的问题,学生只能自己慢慢开悟,也正是够难为人的。
孔乙己的茴香豆
在百草园寻得无限乐趣的童年鲁迅,不情不愿地进了三味书屋,精心读书的同时,也不忘偷偷在后面的小园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或是静悄悄地“捉了苍蝇喂蚂蚁”。总之从未使用过手机的鲁迅,大概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如今的人们只要有了手机,便可忘记天地万物。
鲁迅故居内艺术味十足的卫生间
仅仅几个小时前的杭州地铁一号线上,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最过分的是一个年轻妈妈,自己不住地玩手机也就罢了,还不时捉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的小手指点手机屏幕,一边还念念有词。可真是言传身教啊!不过婴儿似乎对周围的世界更感兴趣,睁着大眼睛一直仰头看人。旁边的奶奶/姥姥好像早已见怪不怪,丝毫无意制止。地铁上一般都是年轻人,那天见到这祖孙三代,很不寻常。旁边一对母子也在手机上打电子游戏,旁若无人。
夜幕下的鲁迅故里:载歌载舞
巧了,那天参观鲁迅故居之前,中午在鲁迅故里旁边饭馆,还见识一出手机大战。邻桌坐着祖孙六口,三四岁的男孩依偎在妈妈怀里,一直不住地嘟囔“爸爸别玩游戏了”,右手的爸爸边玩游戏边头也不抬地说“马上就完马上就完”,一边还不忘和自己右手的小伙子探讨心得。我等菜的功夫,孩子母亲终于受不了了,干脆也拿出手机和儿子一起开战,嘴里还不停地喊“炸!快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样熟视无睹,真的是无语了!
咸亨酒店
菜吃到一半,突发奇想:鲁迅当年是否也吃过这样的八宝菜?过半都是黄豆芽,每根都足有半尺长。他敢吃吗?他会如何用手中的如剑利笔抨击这不知如何养出来的东西?也曾泡过豆芽,只长一寸来长,因此很少买这种无根豆芽吃,今天算是把多年来欠吃的豆芽都补了回来。
与中午18元的长豆芽相比,附近“农村食堂”颇为实惠。32元,一大盆,鸡蛋大的自制鱼丸、肉丸各三个,不少我喜欢的肉皮和肚丝,腊肉、小虾、鱼豆腐、西兰花、木耳、番茄、白菜等应有尽有,味道也不错。看到这庞大的一大盆,我下一跳,立马取消米饭,但吃完这一大盆肉与菜,还是撑得我又在鲁迅故里逛一个多小时消食。
农村食堂
茴香豆、臭豆腐、萝卜丝饼、梅干菜烧饼,甚至还有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菜的奶油小攀,一一品尝个遍,只为它们出自鲁迅故里,无一不浸染着大文豪与其笔下人物的气息。
臭豆腐
在书圣故里,书圣王羲之与“躲婆婆”的故事脍炙人口,无所不在。从蔡元培故居出来往东,无意中进入躲婆弄,得知身在躲婆弄之前,先品尝了巷里的躲婆饼,后来又见到游客中心对面的题扇桥和题扇亭,纪念的都是王羲之帮助躲婆婆的那段佳话。
题扇桥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云: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并非恶作剧,而是眼看老婆婆的扇子卖不动,他想帮一把。扇子果然大卖,老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又一次次缠着王羲之题扇,书圣不胜其烦,只好躲在躲婆弄,而最初的题扇之地就在题扇桥边,如今有塑像为证,形象地演绎了当时的情景。书圣题扇的故事并未终结于此,且令人欣慰的是,它没有演绎为马克•吐温式的善有恶报故事,老婆婆也没有成为“渔夫与金鱼”中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
躲婆饼
老婆婆再求题扇不得,反被人戏称作“躲婆婆”,后来终于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幡然醒悟,做了几个拿手烤饼,专程去感谢王羲之的题扇之恩。王羲之听了躲婆婆的故事,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称谓不错,突然有了灵感,决定再帮老人一把。当时天已转凉,扇子生意已做不得,王羲之建议老人改卖烤饼,并为她题字“躲婆饼”,从此老婆婆生计无忧。
王羲之贵为大将军,大书法家,能注意到平民生活的不易,并且出手相助,古道热肠,实属难得。老婆婆能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知错就改,知恩图报,从而获得书圣的再次相助,生活无忧,故事圆满结束,并成为千古佳话。
白衙弄
除了大文豪鲁迅与书圣王羲之,绍兴对自己的优秀女儿秋瑾,也丝毫不吝敬重。烈士成长之地秋瑾故居,秋瑾任督学并被捕的大通学堂,可俯瞰秋瑾的拘押之地典史署的风雨亭——亭名取烈士绝命词“秋雨秋风愁煞人”之意,烈士就义之地轩亭口街心矗立的秋瑾纪念碑及背后的汉白玉秋瑾塑像,无一不在诉说秋瑾短短32年人生的辉煌惨烈。
秋瑾就义之地
秋瑾有个完美的家庭,父亲秋寿南刚直不阿,踏实能干,曾任直隶知州、桂阳知州等职;母亲单太夫人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对子女严厉慈祥,对秋瑾影响很大。更难得的是秋瑾的兄长秋誉章,与妹妹志同道合,一同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一起在大通学堂任教职;其妻张淳芝能文善诗,与秋瑾感情深笃,且深明大义,经常资助秋瑾从事革命,直至变卖金银玉器,典当秋氏家传《又补斋》画册。在这样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秋瑾,没有成为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却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民主斗士,令人钦佩之至。
然而秋瑾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丢下两个幼子,不顾丈夫反对,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参加革命,对两个孩子来说实在有些残忍,但在秋瑾故居看到她亲手为女儿缝制的红棉袄,忽然明白秋瑾心中的诸多不舍与牵挂,顿时热泪盈眶。秋瑾对孩子的残忍,实为时代的悲剧,她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想必也定会获得孩子的谅解与支持。
秋瑾为女儿缝制的棉袄
游记再长,也无法穷尽短短三天游历的收获与感悟,好在记忆无穷尽,并且杭州到绍兴的高铁只需18分钟,可随时再去感受绍兴的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