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禅(二十分钟)
觉知课程互动及心得分享
「丹田的鼓荡」与「安般念」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才是二合一。安般念吸气的时候,丹田同时也鼓出去;吐气的时候,丹田同时也荡出去,所以说是同步。两者同步,所产生的心力才会加倍,因为心更专注。现在开始互动分享。旻叡:之前我在静坐的时候都感到口干舌燥;今天在前半段是有点口干舌燥,后来就不会了,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老师:这是大进步,表示你比较放轻松、心比较安住。因为身体比较放轻松,心比较安下来;心就不会去攀缘,身体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的热量。人类的念头往往是不断、不自觉的,凡夫是不自觉的;佛是自觉、一直在觉性当中。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心要不黏万法、心要放下;你的心放下多深,就是你的境界有多高。会口干舌燥表示心识杂乱,心识越杂乱,就要花费越多的热量,才会感到燥。旻叡:是不是要放下身段来修会比较快?
老师:什么叫放下身段?
旻叡:就是不要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降得很低。
老师:这不叫身段(俗见),有点用词不当。「谦受益」、「虚怀若谷」,以一颗谦虚的心来学习,你会得到更多。虚心求教、胸怀好像一个好大山谷,才能容下更多的东西;若是一个已装得满满的瓶子,就再也装不下东西了。先将自己掏空,以什么都不会的心态来学习,你才能学到更多;若自以为很厉害,就学得越少,这叫做「谦受益,满遭损」。 宪卫:我最近看老师的讲义,感觉受益良多,尤其是「身心松沈法」对动禅、静禅相当有帮助,感到比较安稳,心也比较沈淀下来;对今天所教的方法做起来感觉还不是很顺畅。 老师:刚开始练习丹田呼吸,难免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用力,而现在我要你们改用观想、用观照的方式。丹田的鼓和荡都是用内观轻松的方式,因为用力的话是粗糙,用心才能细;我们现在要修细、长、静、慢,才能定、静、安、虑、得,不能再用粗粗糙糙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气,那些让我们不能开智慧的障碍,让我们的心识太躁。若我们大家能一直用心、放轻松修下去,我们道场会被净化到无声胜有声,两眼相照就可知道彼此的关爱,而不是在嘴巴上的甜言蜜语。每一个人都用他的心在做任何的事,所有的语言、动作都在你的心念里面,用你的心、你的意来观照。以前的丹田开合属于比较粗糙的腹式呼吸法;现在的丹田呼吸法是更沈静、收敛,所作用的是很纯净的气,不再是浊气,浊气因为有热能,才能滋养大地。热能是物质性,一转化变为心能,心能又是另一个更高的境界,它是由你的一念心所酿造出来的。一切的万法都在心的掌控之下,所以说我们都逃不过如来的手掌心(如来就是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宪卫:当我的心识在前进、后退时,感觉呼吸好像不同步似的,没办法合一体,好像会散掉或是被干扰到,要如何做调适?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foyuan/article-378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