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经验 » 正文

锥子山,你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温度 ——雪豹绥中野长城穿越漫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3 17:04:13    浏览次数:308
导读

刚上山巅,借助车灯余光,可以清晰地看到雨点正刷刷地打向车窗,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今天真是太晦气了!早上赶上了大雾,京哈高速上阻车竟达五六小时,愣是把今天午后的重阳节穿越野长城活动化为乌有了。若是下

刚上山巅,借助车灯余光,可以清晰地看到雨点正刷刷地打向车窗,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今天真是太晦气了!早上赶上了大雾,京哈高速上阻车竟达五六小时,愣是把今天午后的重阳节穿越野长城活动化为乌有了。若是下上一夜寒雨,所有的计划都将泡汤——我6月份那次攀爬活动的取消,就是因为一场急雨。再看车厢里,人们都手把椅背,不停地东张西望,长吁短叹……
拐过盘山公路的最后一个转弯,我们蓦然看到山下有数盏明灯闪亮,让人顿觉温暖,心生希望。推开车门,我们惊喜地发现,雨停了,地面是干干爽爽的。仰望天空,黑魆魆的天空中一轮弯月高挂,四周里还一些一眨一眨闪烁着的小星星。空气清凉,让人忍不住吮吸几口。烦闷的愁云一扫而去,辘辘的饥肠正渴望着大快朵颐,我们需要享受锥子沟的温度。
阿杜的三龙客栈是我们雪豹户外的老去处,我此番再来,一半的原因惦念着店里的乡间美味。烤全羊又嫩又细,放在舌下准备细品,却一下子滑进肚里。扒猪脸又香又糯,只是美味吃多也腻人。不过,此时可以吃上几勺炖酸菜,味道清纯酸爽,令人胃口大开……推杯换盏,酒酣耳热,换个场地,继续狂歌痛饮,这是雪豹的风格!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团长的劲舞,队员的热烈呼应,又把晚会推向了高潮,锥子沟的温度在升高。
不到长城非好汉,攀登必攀野长城。童年就有长城之志,如今就要如愿以偿了!10月29日清晨,我们雪豹一行三十余人来到锥子山脚下的小河口,开始了此次野长城之旅。因途径五座烽火台,就有了“五连台穿越”之说。我们的目的地是“三龙聚首”处——八达岭、山海关和端木冲等方向的三股长城汇聚于此,不用说,一定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巨蟒一般的长城,像是从远处山巅腾跃而起,扑向我们,只是到了崖壁前才戛然而止,不见踪影。回过头来,沟壑的对面依稀可见青灰色残破的砖楼——那就是第一座烽火台,巨蟒又跃到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去向!
战队疾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我的心情更加迫切,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烽火台前。一阵攀登后,我们终于抵近了它——它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长城!来不及仔细端详全貌,我就是扑向了长城。抚摸着冰凉的花岗岩基石,心中却是历史的苍凉;缓缓向上摩挲那厚重的青砖,感受着大明的余温,那是从三百多年前传递过来的温度。让我激动,让我悲伤,让我情不自已。抬头看台顶时,我几乎是失声痛哭,只是咬着嘴陈,强忍着没有流泪。故国戍边的先辈们,汉家后人来拜见你们了,我们可以欣慰地禀告你们:辫奴王朝灭亡了,故国中华恢复了兴盛了,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您们放心了,安息了!
没有想到的是,烽火台里满地碎砖,格外局促,厚厚的墙柱间只留下狭窄的空间,是过道,还是居室,还是战位?不用过多推想,先辈们战斗生活的全部都在这里。透过顶石早已掉下的发券向下眺望,陡峭的山壁下是莽莽苍苍的森林。我在想像当年的情景:先辈们也许是戚家军的后人,或是袁崇焕的旧部,他们支起火枪,架上硬弩,警惕地瞄向对面。通古斯人蠢蠢欲动,想趁大明内乱,入主中原,那将是我华夏的灭顶之灾,决不能让豺狼野心得逞。然而,过了不久,崇祯帝壮烈殉国了,接着吴三桂引狼入室,八旗兵要由此进关。将士们殊死搏斗,但有心报国,却回天无力,有的战死,有的坠崖,有的不知所踪,有的则被迫剃发易服。长城的陷落极具象征意义: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华夏民族的灭顶之灾降临了。中华文化从此衰微了,扭曲失范了,民族精神被阉割,萎靡不振,中国国力衰落了,直趋有违世界大势的。遍观中华大地,大丈夫荡然无存,逆子贰臣大行其道,四万万华胄皆为鞑虏之奴才,这是我炎黄子孙五千年最大的悲剧。我崇尚民主自由的现代价值观,更信奉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中华文化,敬仰先人亲亲仁民、民胞物与的博爱胸怀,三百多年前的那次陷落,让我耿耿于怀,仰天长叹!然而,野长城遗址也令我眼前一亮,虽有墙体颓圮,但基石仍在,青砖尚存,它们传递给我的依然是热血的温度……

许多次穿行于长安大街,却从未动过跨过午门进故宫去看一眼的念头。此无他,此地曾是戎酋寝宫,鸠占鹊巢所得,非我中华正朔所在。至于八达岭,看不了它的拷贝雕琢,受不了那里的熙攘纷扰——去秦皇岛,不登山海关;到酒泉,不看嘉峪关——都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则不然,纵然眼前寂静荒凉,残破不堪,狼藉一片,我依然心仪于此:这里有历史的真实,这里有真实的温度,这里有贲张的血脉。我激动,我亢奋,我贪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时地向四周瞭望。
也许是在第一座台上过于兴奋,过于用力,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也许是对前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再上路时,我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两腿变沉。我坚持着,努力着,努力地冲在战队的前列。这里的长城基本上是西南的走势,沿着山脊而建,青砖做墙体,中间填充大小石块,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墙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堆堆碎石,走在上面要放慢步伐,特别小心,稍不留意就可能摔倒。我用登山杖撑着,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前行。这时候,我突然觉得嗓子像冒烟一样,迅速补水后不久,又是口干舌燥,而且干到了嗓子眼儿,吭声都困难。我也纳闷,怎么会这样呢?过去爬山从未有这种情况啊!渐渐地,我感到两腿发软,脑袋也忽忽悠悠的,怕是恐高症在作祟吧?不想那么多了,想也没有用,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我们又穿越了一个两个烽火台。小憩一番,回首向来之路,远处山巅是那么巍峨,烽火台是那么雄伟,山崖是那么陡峭。仍有队友在山腰上迤逦而行,他们服装五颜六色,与秋林交相辉映,我想到了的词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此时此刻,我的成就感,也让我惬意,暂时忘掉了刚才的不适与艰难。
苍穹一碧,阳光煦暖,秋风习习,今天是晚秋难得的佳日,登临尤佳。极目东望,便是燕山余脉的群山万壑,铺向远方。只是在群山怀抱之外,露出一泓绿水,粼粼有光,那便是辽东湾,而湾的另一畔就是我们美丽的鲅鱼圈了——忽然想起了曹孟德,一千多年前,他是在何处以何种姿态登临,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千古名句的呢?

再往前面是一个近乎垂直的山壁,立陡立陡的,我看着有些眼晕,有点畏缩了。可是,几个女队友可没有在乎,她们瞄了两眼,就选准石尖,搭上手,踩稳石坑,蹬住脚,气定神闲,三下五除二,顺利地登上去了。我本胆怯,此刻也受了鼓舞,有了劲头,如法炮制,居然也成功了,回头看看,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越往前走,我的脚步就越沉重,浑身乏力,手臂颤抖,抓不稳石头了。在翻越一块两米多高的拦路巨石时,我三次尝试均未成功,我的心中都快有哭腔了。就在此刻,队友喜鹊一把搭住我的手腕,一使劲,愣是把我拔了上去——他可是群里的收队,强驴,热心人。
险关一个接着一个,前面的山脊像刀尖一样,又高又窄,而且坡度很大。强驴们不管这些,迎着石面就向上攀,轻而易举。我们则不行,保险起见,还是绕着上去吧。可是,在山脊上一露头,就觉得头顶山风呼呼作响,眼前的石路不足一尺宽。腿脚无力,我怎么敢站立前进呢?于是,我手摁着石头,慢慢地抬起腿,然后将小腿轻轻放下,用膝盖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两眼不敢往边上看,也顾不上膝盖的疼痛,汗水滴到了眼镜框上也不敢擦,渐渐地脱离这危险地带。缓过一点,我突然想起了《史记》中“膝行”的故事:巨鹿之战时,诸侯将领们畏于秦军的强悍,不敢进军出击,在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时,只能作壁上观。待项羽大胜后,他们都膝盖着地,跪着来见喑呜叱咤的英雄。我想,现在的我与他们当时的心境大概是一样的,一样的敬畏,一样的卑微,不同的是,我面对的是锥子山,是长城。

在最困难的时候,雪豹团队给了最需要的温度。一位不知名的老队员看到我们身体打晃,行走吃力,就就立刻叫住我:“你得放慢速度,跟队友结伴而行。”在几位年轻人指点和鼓励下,我成功地翻下了一个险坡。脚刚刚一探地,就听到身后有对讲机的声音:“大家注意,有一位高中教师龙业队友,身体不舒适,需要帮助保护!”于是,我更真切跟细致地感受到,友爱的温度在传递:陌生的年轻人帮助我拿起背包,不知名的老队友送来葡萄糖,队中最年长的高大哥给我捶腿弯足,及时遏止住抽筋的势头。接着,又引领着我走出乱石,走出丛林,迈上盘山公路。
远方群山绵亘,莽莽苍苍,晚秋的山树五颜六色,绿的深沉,红的凝重,黄的耀目,营造出一个清清朗朗的世界。遥望前方的烽火台,我没有失落,没有遗憾,因为队友在那里挥舞着雪豹队旗,准备冲向胜利的终点——“三龙聚首”。
团队才是胜利者,作为其成员,我也为之骄傲自豪。深情地锥子山,心底只有轻轻的一句话:我不虚此行。面对淳朴的自然,野性的长城,我们以真实的天性,享受着真实的温度,心中升起的是暖暖的春意——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地方,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冷冰冰的面孔……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