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科普 » 正文

再见,身份证!传来两大重磅消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5 05:20:11    浏览次数:241
导读

猝不及防!刚刚,和微信联合正式发布了全国首张“网络身份证”。而在几个月前,还曾全面展示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技术。可见,国家是要下定决心,对传统身份验证方式进行改革了,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在线身份信

猝不及防!

刚刚,和微信联合正式发布了全国首张“网络身份证”。

而在几个月前,还曾全面展示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技术。

可见,国家是要下定决心,对传统身份验证方式进行改革了,

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在线身份信息验证时代,即将到来!

(一)

12月25日,全国第一张“网络身份证”宣告诞生。

它是由腾讯集团微信团队联合下属研究所共同研发,并得到了诸多家银行机构与部门的支持。

什么是 “网络身份证”?

通俗地说,就是实体身份证的电子版,

它的实现,是用AI人脸识别技术,直接将我们的脸和身份证制证数据库中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

据介绍,“AI系统的识别比对误判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而肉眼识别的误判率则有15%。”

是的,你没有看错,“网络身份证”的识别率远远高于传统身份证,

百万分之一的错误率,相当于1亿人顶多看错100人,这个概率基本可以忽略 。

而有了它后,你不用每天随身带着身份证满世界跑,遇到需要出示身份证的情况,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卡包,刷一下就可以!

那么,怎么才能拿到微信“网络身份证”?

1、在微信小程序打开“网证CTID”,或者直接下载“微警认证”APP;

2、填写个人信息,进行远程活体人像采集;

3、后台会对你的信息全面比对,验证成功后一张电子身份证“网证”就办成功了!

(微信小程序网证CTID页面)

(微警认证页面)

虽然目前身份证网证只在广东试点,但到了明年1月,它将推广到全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招,即电子身份标识(eID)!

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卡芯片为载体,由国家签发给公民的,权威的、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普适的网络身份标识。

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在线远程身份识别。

简单的说,就是使用了搭载eID的银行卡、手机卡、社保卡后,大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络活动。

目前eID同样在推广阶段,

中国工商银行则率先在全国试点,并累积发行了八千多万张加载eID的金融IC卡。

大家在申领加载eID的银行卡时,申请人需自设eID签名密码;

在使用eID时,需输入签名密码;

若持证人遗失了加载eID的银行卡,可即刻向该银行挂失,该eID将立刻被冻结或失效。

(二)

1984年8月30日,380名居民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

自此,一个靠身份证进行身份验证的时代正式来临,

如今,住酒店,上飞机坐高铁,租房子等都需要验证身份…

可以说,没有身份证的帮助,将寸步难行,

久而久之,大家也逐渐养成了出门必带身份证的观念。

本来,身份证又轻又薄又小,随身携带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随着而来的信息泄露问题,却让大家直呼受不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

为什么会如此严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去哪哪办事或注册网上APP时,往往都要求上缴身份证复印件,或者直接填写出相关的私人信息,这就给了一些别有企图的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酝酿了很久后,国家终于开始放大招了。

从今往后,在“网络身份证”的帮助下,

大家再也不用在线下办事时,到处留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了,

不仅如此,“网络身份证”在应用的过程中,第三方机构只能收到公安机关出具的验证结果,

这样一来,它们只能知道你的身份是否合法,却不能留下你的身份证号码;

而在eID的帮助下,

大家在网络上活动时,也不会被到处被迫留下自己的私人信息,

因为,网站后台同样只能辨别eID真伪和有效性,但却无法掌握持有人的身份信息,更难以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

毫无疑问,这些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更会让诈骗分子彻底失去了诈骗工具,

我们终于要和“到处被动留存信息”的时代说拜拜了!

可能有不少人还在担心它们本身的安全性,

事实上,“网络身份证”的信息与人脸、指纹、身份证芯片绑定,几乎不可能被仿冒,

eID同样可以确保密码信息无法被读取、复制、篡改或非法使用,安全性都杠杠的!

在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每一天都有新事物诞生,

感谢国家和腾讯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普通大众,也能够更快的享受到科技服务带给生活的便捷和安全!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