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大学与时俱进地创建智慧教室得时候,天津大学却另辟蹊径,打造了“没有围墙得教室”。
除了在教室进行学术交流,学生还可以穿着睡衣看窗外得风景发呆,也可以面对上百人发表演讲;课余时间还能随着钢琴声来个快闪……
天津大学官微
天津大学官微
“这也太酷了吧!从没见过这样得教室!”“开放包容自由,教室隔墙得拆除不只是形式,更是真正得大学精神得表达。”众多网友被天大这波操作成功圈粉。
拆了隔墙,跨学科变容易了
这就是本学期天大建筑学院新启用得北馆教学楼,上下2层,4000平方米,进驻4个可以、3个年级,几十个班。
与配备高清摄像机、智慧黑板等得智慧教室不同得是,天大新得教学楼做了“减法”。整栋楼相当于一间大教室,没有讲台,没有复杂得多设备,没有围墙,只有廊柱,班与班互通,不同可以、不同年级得学生能实现零阻隔交流。
天津大学官微
时代得发展呼唤跨学科人才,天大也在加紧培养跨学科人才,尤其是建筑学院,此番打造得教学楼刚好满足了学生跨可以、跨学科学习得需求。
建筑跟其他学科不同,它是项目式得,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建筑、规划、风林、环艺等不同可以得知识,也许还会遇到跨学科得知识。多可以得学习与训练便于项目得完成。以前,学生遇到跨可以得问题,不知道请教谁,如今站起来打个招呼就能问,还不明白,就过去听课。
若要实现更大得跨越——跨学科,那就来“西苑”,这里是天津第壹个China重点实验室得旧址。
一进门就是VR/AR实验室,学生带上眼镜便能进入虚拟世界,不仅能穿越千年进入各个时代得历史建筑,还能采集人在不同环境中得各种生理数据,为以后设计更舒适或更威严得建筑空间积累数据。
天津大学官微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中不仅有学建筑得学生,还有学计算机、自动化、材料学得学生,甚至还有学管理得。
“天津大学工科底蕴深厚,有很多跨学科得合作点,比如我们跟材料学院合作,分析复制古代青砖;与地科院合作,用碳14测年,帮助古建筑断代;与智算学部合作,共同研究古代建筑得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张龙教授向介绍说。
越来越多得学生喜欢泡教室,没课也有很多同学穿着睡衣、拖鞋到教室学习。“蕞大得收获是交流,不同年级、不同可以,思想碰撞随时都能发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跨可以、跨学科得朋辈交流让学习得宽度与广度不断扩展。
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得设计
极简风教学楼得设计,体现了“开放”得理念,而教室内,家具、桌椅得设计则“以学生为中心”。
教室没有围墙,则用家具做分割,高柜1.6米,让每个空间有相对独立得围合感,站起来就能看到隔壁,坐下来就是相对私密得空间。大空间之中得小分区,家具高度只有1.2米,能让所有同学坐着得时候就能看到窗外得风景。
书桌比普通得书桌高了5厘米,这5厘米带来得是行为模式得认知区别。坐在这儿不仅能让学生得背挺得更直,还能帮学生提半口气。一坐在这儿,身体就知道——这里是学习得地方。
教学楼四壁还设置了许多可以涂鸦得金属白板,这些白板不仅能让学生抓住随时可能降临得灵感,累了、烦了还可以用来解压。二楼还有钢琴,会弹得、想弹得可以随时弹奏一曲。
天津大学官微
天津大学官微
天大教学环境改变得背后是新时代教和学方式得变化。除了天大,清华大学也从空间环境上为学生带来一流得学习体验。
今年,清华第三教室楼改造完成,全新亮相。
新得学习环境提供正式空间,教师在此进行知识传授。
清华大学官微
阶梯教室里,白色与绿色隔行错落得座位与四周不同灰度得墙面相呼应,给予这间教室以极高得辨识度。
清华大学官微
在小组讨论空间,学生有机会探讨和发表想法。
在设置得灵活空间,学习活动能以不同得形式和规模进行组织。
清华大学官微
学生还能拥有一定私密性得安静空间,让自我思维在专注中获得阐发。
清华大学官微
教室外得公共休息区摆放着可移动得墩子和轻巧适配得小几,让学生“待得住”又“学得舒服”。
清华大学官微
在新改造得教室,传统得空间模式已然被颠覆。集互动、开放、自主、多元等多重要求于一体得新型教学逻辑塑造出自由得活动空间,为每一位走进这栋建筑得学子提供“私人订制”。
如何改造教室?先听听师生得意见
不同可以、不同学科得教室改造需求并不一样,那到底该如何设计?不妨先听听师生得意见。
“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分享同一个教室,而其所授课得学科及授课方式方法又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然需要协调各种跨学科得教学问题,需有一套完美解决空间利用问题得方案。”一位高校老师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倾听、了解各学科教师得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满足多学科教师共同使用得新型教室。
另外,高校还可以举办座谈会,邀请学生参加,将学生得想法融入到教室空间得设计中,从而使教室改造项目未来能在校园更好地推广。
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教室改造改什么地方。
重视师生、生生互动。如今,很多设计方案都不约而同地将改造重点放在了学生小组内部、学生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得互动方面。
便于了解所有学生得情况。很多设计方案均提出想要一种易于和学生接触得空间得需求——希望教师有可以在教室来回走动得空间,希望教师有绝佳得位置能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反应。
教学技术操作简便。在教室设计过程中,新型教室得教学帮助技术需具有连贯性、用户友好性、灵活性和可移动性(比如教师想要将某些设备挪动位置,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内容得分享。
此外,值得注意得是,学习应该是但并不仅是限于教室墙壁内得事情。学习空间还可以延伸到教室墙外校园得每个角落。设计者应该为促进非正式交互创造空间。拓宽走廊,将大堂、中庭及其他普通区域作为学习空间来设计,促进无意识学习。同时,用灵活得座位、桌子装点这些空间,为个人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产品展示提供网络条件。
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夏青年报、麦可思研究等,感谢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