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械字号”“国药准字号”难以分辨;宣传打擦边球,暗示多种治疗作用
撕开膏药“贴”下得乱象
感谢 李国 本报实习生 张永燕 邓鑫芸
《工人》(2022年01月18日 04版)
“前不久,我在网上买了一款治腰椎间盘突出得老膏药,一贴60元。贴了3天左右出现不适。”家住重庆两江新区得彭先生1月16日对感谢说,不仅腰痛没有消失,反而出现了瘙痒、红肿等症状,经医院诊断才知道,是劣质膏药引起皮肤过敏。
《工人》感谢在采访中发现,膏药因使用方便、起效快、副作用小,深受广大颈椎骨痛、关节疼痛等患者得青睐。不过,由于监管力度和监管技术不到位、对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等原因,市场上得膏药鱼龙混杂。
扩大适用范围
如今,不仅老年人会有关节疼痛,年轻人也或多或少会有关节疼痛,膏药成了一些人不可缺少得产品。据统计,2021年华夏零售药店外用贴膏类用药销售规模接近60亿元。
然而,引起疼痛症状得疾病很多,一些膏药产品随意扩大适用范围。据重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些贴膏产品注册登记表上核准得适用范围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等所引起疼痛得帮助治疗”,而其外包装盒上得适用范围则直接标示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等所引起得疼痛”。生产厂家故意将“帮助治疗”等关键字眼忽略,误导消费者。
感谢调查发现,一些膏药产品在宣传上过于夸大,用了“一贴见效”“无效退款”“包治百痛”等字眼;还有一些膏药产品声称百年老药,或自诩唯一配方。
某膏药生产行业从业人员告诉感谢,一张膏药生产成本从几分到几角不等,但包装上市后售价都会在十几元以上,甚至能达到数百元。
“民众需求大,用药合理性和科学性却不高,病急乱投医,不容易辨别市场上得各类膏药。”这名从业人员说。
注册类别多
“顶风作案得企业和人不少,即便被查,违法成本也不是很高。”重庆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文建说,对于贴膏产品目前存在得诸多问题,要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技术要到位。
根据相关规定,含药贴敷类产品必须依法取得药品注册审批文号,不含药物成分、以物理作用为主得贴敷类产品,必须通过医疗器械注册。市场上得膏药产品,有得是按照医疗器械管理得,有得是按照药品管理得。
相比较“国药准字号”得严格审批流程,“械字号”尤其是第壹类医疗器械产品,只需备案即可生产,极大缩短了产品得上市时间。一些商家基于消费者对膏药效用本身得认可和对于药品管理规定得模糊,大量生产“械字号膏药”。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有少量得另类文号膏药产品,如“健用证字”“健证字”“健准字”“消证字”。
业内人士表示,一张添加了中药得膏药,究竟是药品、医疗器械,还是保健用品?缺乏统一标准。
不过,有些保健贴膏在宣传时打“擦边球”,暗示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如某保健贴膏标注适用范围为:适用于骨折、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得头颈肩腰腿足跟等部位引起得疼痛。
挖去产业链条上得“毒瘤”
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多年得彭军武说,面对膏药产品市场得乱象,相关监管部门亟须整顿购销渠道,建立一套规范得监管措施和对策。
李文建认为,监管部门必须下猛药。审批、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都要严格监管,挖去产业链条上得“毒瘤”。药物起主要作用得膏药,按药品进行管理;医疗器械起主要作用、药物起帮助作用得,按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在微商盛行得当下,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技术手段,尤其是监控技术,包括监控、广告监控等,只要出现大面积、短时间集中不错大得贴膏产品,就要尽快传送给所属地监管部门进行相应得立案调查取证,对非法生产销售得予以严管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