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资讯 » 正文

哲学,何以作为生活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9 05:27:48    浏览次数:209
导读

哲学,何以作为生活方式?漫谈皮埃尔·阿多史少秦皮埃尔·阿多(Pierre Hsdot,1922-201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古典文献学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国内关于阿多的译著却并不多,研究论文更是

哲学,何以作为生活方式?

漫谈皮埃尔·阿多

史少秦

皮埃尔·阿多(Pierre Hsdot,1922-201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古典文献学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国内关于阿多的译著却并不多,研究论文更是鲜见,其著作的中文译本最早在大陆发行已经是他逝世之后的事情了(《古代哲学的智慧》,[法]皮埃尔·阿多著,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0一二年版)。

阿多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基督教修道院和神学院中度过。基督教经院哲学,尤其是托马斯主义神学是他哲学思考的开始,然而阿多对于哲学和生活的思考、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起于斯却未终于斯,转向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对于神秘主义的兴趣,对于古希腊罗马思想的热忱,使得他与基督教信仰渐行渐远,逐步脱离“神圣”而步入“凡俗”,从宗教的生活转向哲学的生活。阿多将哲学看作“对世界的知觉的一种改变”,毕生在追求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或者说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这种作为哲学的生活方式,在阿多看来,与基督教信仰的体验不同,也与凡俗的、无意识的生活方式迥异。这种具有“精神性”的修炼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是阿多对于“自我”在世界中的实现的一种解释,也是其整个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纵观阿多的整个哲学生涯,对于“什么是哲思?”的追问贯穿始终。对他而言,哲学是一种亲身参与的“体验”,而非体系性的构建,古代哲学文本的书写方式与哲学话语中的不连贯之处使得它们难以形成严密的体系,但是在阿多看来,这些不连贯之处是可以解释的,这些古代文本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促成一种哲学“培育”的效果,即具有“引导性”,引导众人进行“思想的体验”与“如何思考”的实践,也就是“精神修炼”。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