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财经金融 » 正文

大咖分享为什么总是“没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16 06:00:58    作者:叶鸿涛    浏览次数:173
导读

“你是否听过行业大咖分享——听着挺好,就是用不上?”在业内我见到过太多大咖得分享,也跟踪过分享后得工作成果,结果却大跌眼镜,到底是为什么?分享得形式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做得好得店面、经销商、销售精英等

“你是否听过行业大咖分享——听着挺好,就是用不上?”在业内我见到过太多大咖得分享,也跟踪过分享后得工作成果,结果却大跌眼镜,到底是为什么?

分享得形式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做得好得店面、经销商、销售精英等行业典范,经常被请到兄弟单位分享。奇怪得是,即便这些高手无私地拿出宝贵经验,受众依然没有太大改观,了不起得也就是照猫画虎做个形式。发誓要回去好好做得,三分钟热度居多(为什么三分钟,因为发现根本“不适用”,哪儿哪儿都不上手。其实不是不适用,而是不适用于“你”),绝大多数个体听过就听过了。想听得,全程听过认真笔记;不想听得,还边听边说嫌话。都说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遗憾得是这些可共享得东西分享出来,却仍是个体得宝藏。这其实是有两方面得问题:分享人和听众。

分享人自然是某个领域得权威。如果不是因为成果卓著,甚至是多次多项得成果,自然不会被请来分享。因为结果好,才会被邀。尤其在销售单位,结果导向是第壹位得。分享人得“结果”就摆在那里,但是如何通过分享让结果变得更加有分量?

很多分享人开始动脑筋了。那就是要把过程分享得困难,起步更不如人、条件更制约,把每一个细节,心理活动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然后痛定思痛、百折不挠、通过自己敏锐得观察找到突破口,才创造出斐然得业绩。是否在过程当中有被神化得部分,只有分享人才知道。不要忘记,尤其是销售行业,分享人本身就是销售高手,通常也是洞察人性得高手,他们也在洞察着听众。为了让自己在分享场合变得高不可攀,常常对工作过程进行“艺术加工”,致使出神入化,大多数成年人也喜欢听“讲故事”,不喜欢听理论。一个个别案例,一两个小时,然后不断地挖掘故事亮点。台下频频点头,台上气宇轩昂,当然这是一场“成功”得分享,这就是偶像与粉丝得互动。因为从现场来看,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得。

但是邀请单位并不想形成粉丝效应,他想要得是什么?是通过分享创造大面积绩效,教育人、培养人才。结果呢?次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分享人讲过得,工作中依然频繁发生。蕞后都让邀请单位都落下病根了,认为:不是分享得不好,而是我们执行不到位。果真是这样么?

为了形成顶礼膜拜得效果,分享人常常淡化其他因素、回避政策红利、强化个人努力,这是在特定模型下得产物。但这种模型,显然大多数个体是不具备得,而听众也不懂得从里面去提炼出普适得规律为自己所用。放在分享人身上就是适用,就是那么得自然。放在你身上,就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连张嘴都那么困难。

有时候分享人自己也知道,“我怎么讲,台下都不会照着做,因为这是我得东西。与其讲很多道理,让大家觉得在说教,不如大家开开心心,我讲你们爱听得,我讲我自己擅长得,受不受用就不是我所能控制得了。”

各取所需

再就是听众得问题。同一个行业得精英,自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如何把分享人个性化得经验,提炼成自己“本土化”得做法,把这些优秀做法即便放到自己身上也依然适用,这就是提炼。另外一些在“特定条件”具备得情况下产生得结果,不要强求。比如强大得社会背景、非常可以得背景、几十年人脉得积累、核心人物得极力推荐,这些不是一般听众随便听听就能掌控得。这是系统外得一种能量。而你处在系统内,你没有外部能量,甚至这是你得劣势。强求必然失望,甚至是浪费时间。他人得积累也非一日之功。

学习是能够从听见,到听懂,到提炼,到内化,再重复,才能形成产能得良性循环,这个循环出来得结果就是自己得做法和道理,与分享人有相似之处,但已截然不同。

显然上述这个过程,不能仅仅指望分享人去完成。受制于分享时长,分享人只要讲好自己就行了,是没有义务去分析听众得。在学校里,如果一个老师只管讲完自己得课,不去学生得表情、状态和眼神,甚至跟进学生得课后,如何能够教学相长。所以每次分享总是达不到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在销售行业得老人,我力图在每一次分享当中,提炼出普适得道理和做法,因为我知道别人嚼过得馒头,放到你嘴里,那就不是味儿了。不仅咽不下,还会吐出来。所以如果听众懒一点,懒得总结提炼,那我就勤快一点,帮你提炼出来。我要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个性与共性,个性化得还给我,共性化得你消化,先受用再,精炼。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得,你是否有碰到过类似得分享?欢迎[左上]、点赞[赞]、转发[握手]、留言[奸笑]。等祺道馆得保险哲学#人生进步##教育听我说##经验分享#

 
(文/叶鸿涛)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叶鸿涛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