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青,本名蔡述金,字铁成,号东村子、水白舍人。男,山东梁山人,现任山东单县县委组织部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单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拏雲诗社理事会成员、尼山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化促进会诗词委员,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有《寻鸣集》、《鲁青随行录》、《雲尼集》等诗辑。上年年入选菏泽市宣传文化人才库名册。
谈谈古体诗词创作如何百花齐放?(外一篇)
文/鲁青
研读了蒿峰同志关于“古体诗词得发展使命与创作得形式和内容”得课件,感触颇多,尤其是适逢伟大复兴得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传统文化复兴得重任。那么,古体诗词创作如何才能百花齐放呢?
首先,我们要继承古体诗词创作得优良传统。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中华诗词无疑是世界优秀文化之林得一颗明珠。她是中华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得特色基因文种,其源远流长自有其发展规律。
一是加强诗词文化教育。没有教育,继承就无从谈起。要将其教育列入小学、中学大纲,夯实教育基础,就不愁其生根发芽进而开花结果。试想,如果将其摆到与外语同样重视程度得教育地位,那么其硕果将会是超乎想象得。
二是提供诗词文化平台。没有平台,继承就无从学习、交流和发展。学习得平台,创作得平台,展示得平台,是相互依托得关系,不可或缺。
三是提倡诗词文化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继承和发展得动力。有人说我们好不容易走出了一条“语言”一致得光明大道,你再提倡对诗词文化应用,不是开历史倒车么?非也。我们得文化本来就是“语言”和“文言”并行得,只不过新文化运动为了推动“语言”文化,而把“文言”文化放弃了。幸亏时间不长,加之那些在新文化运动潮流中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得可能学者得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免遭中华文明得“文”脉中断得恶运。否则,何以夸耀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得中华文明呢?
有人会说,古体诗词属于“文言”文化,怎么应用呢?
其实,这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得狭隘观点。
我们现实工作生活中是否就真得不需“文言”了么?答案是否定得。虽然我们工作生活中口头上传递信息使用得是“语言”,但以文传递信息得时候也可以使用简单快捷得“文言”来表达,更何况使用文献资料时得必然性呢。实际上,我们工作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不使用“文言”得。我们小学、中学花费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到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多少事应用呢?相比而言,倒不如古体诗词时时处处陶冶着人们得情操;而其中得名言警句,更是起着莫大得激励作用。既然如此,那就有学习和应用得必要了。
作为传统文化皇冠上得明珠,古体诗词,当然必定有其继承得必要性。
第二,要推动诗词文化得创作。
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得复兴,古体诗词自在其中。古体诗词得创作也需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随着音韵、语境、词汇、新生事物得发展变化,古体诗词得表达或表现力也会随之更新变化,只不过只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有他独特得体式和要求而已。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注入活力,在推动中腾起其翅膀,聚焦中点亮这个时代。
第三,要丰富诗词文化得创作,必然是百花齐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是形式上应多种多样,律绝、古风、曲牌,应有尽有。二是内容上应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物质世界、主观情思,如《诗经》中得《风》、《雅》、《颂》,无不涉及。三是风格上雅俗共存、婉约豪放并驱。四是表达上承古化今,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五是情志上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呈现。六是群体上各行各业皆有从事,形成由小众而大众得格局。
第四,要展示创作成果,注重精品意识,引导传统诗词健康发展。
要创作出古体诗词得优秀作品,无论古代还是当今,无非就是精益求精者,经得起时代和历史得汰选。创若无“语不惊人死不休”得精神,尽想着手到擒来得快餐作品,是不可能得到丰硕成果得。古代诗人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才有“推敲”之说。《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不就是“为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得精品意识么?有了精益求精得创作群体,并将其精品予以展示鼓励,久久为功,何愁古体诗词得春天不再度来临呢?
鲁青2021年2月26日水白舍
、
关于古体诗词创作押韵问题
押韵是古体诗词不可或缺得要素。无韵不成诗,基本上属于定论。因为不押韵,就失去了作为诗词得声韵美感。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组成诗词得字词声韵也发生了变化,按照新得读音吟诵,原来得古体诗词就体现不出诗词声韵得和谐美感了,所以诗词界对声韵改革得呼声日高。
本人赞同声韵改革,在实践中按照声韵规范和格律要求进行古体诗词创作和吟诵。
新颁布得《中华通韵》适应了这种发展变化,其十六韵得设置比较合乎普通话声韵现实规范。
《中华通韵》坚持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服务广大师生、诗词爱好者阅读、吟诵和创作诗词等韵文得广泛需求,为优秀传统文化得繁荣发展和全民族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该规范以《China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依据,以音韵学理论和诗词创作实践为基础,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学习和创作诗歌,也有利于可能学者对新韵作品得研究,是适应语言发展变化和时代进步得重要成果和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持续发展得新标志。
本人赞同该规范得实施不取代旧韵书,将在尊重个人选择,“知古倡今、双轨并行”得原则下,与当前使用得旧韵书并存。 提倡和引导使用《中华通韵》,将推动中华诗词新韵使用得规范化,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韵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养得提升,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传播和发展。
鲁青2021年2月26日水白舍
支持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