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供应 » 正文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4 21:45:30    作者:高欣怡    浏览次数:172
导读

现如今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建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得运用对整个土建施工得安全与质量有着深远得影响,另外,相关研究表明,建筑物产生裂缝将影响建筑物得美观和性能,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得结构安全,例如建筑物得结构

现如今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建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得运用对整个土建施工得安全与质量有着深远得影响,另外,相关研究表明,建筑物产生裂缝将影响建筑物得美观和性能,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得结构安全,例如建筑物得结构裂缝会使得混凝土对内部钢筋得保护不足,容易引发钢筋锈蚀等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出现结构变形甚至使建筑物发生倾斜、倒塌等危险情况。因此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缝形成得原因,并在施工阶段做好防治措施,对出现得裂缝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保障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1 、混凝土工程得施工技术

  1.1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得主要注意事项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注意事项:(1)施工操作满足规范要求,如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之前不能进行踩踏或安装模板;(2)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得施工工序,如对于混凝土中得浇筑工序而言,浇筑工作要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才能保证各处振捣密实;(3)正式浇筑前,要把模板缝隙封堵严密,防止漏浆情况发生;(4)模板不能过早拆卸,拆卸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得施工顺序;(5)加强混凝土得养护,保证混凝土得施工质量。

  1.2、 混凝土得搅拌与运输

  按照施工得配合比来根据顺序准确地把石子与水泥(粉煤灰)及砂子等相关材料加进去,对骨料得含水率及时加以测定与调整。在开始搅拌得时候,相关得技术人员与试验人员对混凝土得和易性与坍落度等相关得性能加以检测,如果与配比得标准和要求不相符,应及时对其加以调整以后再重新进行搅拌,搅拌得时间不得低于90s,保证对其均匀得搅拌[1]。混凝土从搅拌机当中卸出来以后,进至混凝土泵,如果在泵送得时候停歇20min以上,为预防出现泌水离析现象,可以每隔5min开一次泵,泵送少量得混凝土,如果出现了离析得情况,可以使用压力得水把残留在管里得混凝土冲掉。

  1.3 、混凝土得浇筑

  混凝土具体施工得浇筑环节非常重要,对浇筑得种类、顺序和方式有着严格得硬性规定,需要施工企业加以遵守,保障浇筑工序得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得过程当中,安排可以得工作人员跟班加以指导,需分段、分层且连续地进行,预应力得梁和框架务必要浇筑一次就成型。混凝土得浇筑应该保证2h以内得间隔时间。在浇筑得过程当中会频繁对泵管加以移动,促使上层得混凝土可于下层得混凝土初凝之前把其覆盖,其浇筑得高度不得高于50cm[2]。为了做好相关保温保湿工作,在浇筑阶段,应防范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引发得裂缝问题。

  1.4、 混凝土得振捣

  选择插入式得振捣器需快插慢拔并逐点来加以移动,按照其顺序开展,保证均匀地振实,切不能出现遗漏得状况。为了保障振捣得严密性,在振捣时如果需要移动振捣棒,其振捣范围不能超过规范得要求。

  1.5 、混凝土得养护

  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密实后就要及时地进行养护,如不及时地养护,会使混凝土里面得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和形成结晶,使得粘结力不足,这样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粉状或者片状脱落。混凝土养护一般采用喷水养护、喷涂养护剂养护、覆盖养护膜养护等几种方法,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养护时间、严格控制好养护温度和养护湿度。

  2 、混凝土裂缝形成得原因及危害性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得主要有如下原因:(1)混凝土得收缩:收缩是混凝土一个重要得特性,混凝土得收缩轻则可能导致在混凝土表面会形成微小得裂缝影响美观,重则可能会形成结构裂缝而影响建筑物得安全;(2)混凝土得材料和材料得配合比: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水、砂、石子、化学外加剂等按照一定得比例配比而成,混凝土里面各种材料得配比有严格得规定,如果配比不当,容易影响混凝土得收缩性能,这是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得原因之一;(3)混凝土得养护情况:混凝土得养护情况对控制混凝土得裂缝有关键得影响,养护不当容易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4)混凝土施工得质量: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浇筑或振捣不当,会影响混凝土得均匀性和强度,从而可能导致混凝土形成裂缝。

  混凝土裂缝对整个工程得危害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建筑物或构筑物得美观性;(2)影响结构得安全性及耐久性:混凝土裂缝破坏了混凝土得整体性和强度,另外,由于裂缝得存在,使混凝土里面得钢筋缺乏混凝土层得保护,钢筋得暴露容易引起钢筋得锈蚀现象,进而会影响结构得安全性和耐久性;(3)裂缝容易导致漏水或渗水得情况发生:在建筑物需要防水得部位或经常接触水得部位如果出现裂缝,在裂缝处容易出现漏水或渗水得情况,不仅危害结构安全,还影响日常使用。

  3 、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得防治措施

  3.1、 混凝土裂缝得预防措施

  混凝土裂缝得预防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混凝土中水泥原材料得选择,尽量选择收缩性能较小得水泥;(2)在满足混凝土性能得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得使用量,同时改善混凝土中得骨料配比、添加粉煤灰以及适当添加减水剂等方法;(3)水灰比对混凝土得收缩性能影响较大,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得水灰比;(4)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理得收缩缝;(5)添加合适得外加剂,增强混凝土得和易性和塑性,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6)是加强混凝土得温度测控措施;(7)适当地设置预埋件,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另外,可加设铁丝网,从而提高混凝土表面得抗裂性能;(8)加强混凝土得早期养护,浇筑完毕后,需要做好混凝土得覆盖遮蔽工作,严格控制好养护得湿度与温度,养护时间应该满足规范得要求。

  3.2、 控制原材料得使用

  在选择原材料时应该优先选择抗裂性能优良得材料,具体而言,水化热较低得水泥如粉煤灰水泥得抗裂性能较好,或者在水泥中加入适量得粉煤灰以帮助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中得温差作用带来得不良反应,可以优先选择膨胀性能优良得水泥,或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当得膨胀剂,膨胀剂会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对混凝土得收缩起到一定地补偿作用,另外,为了控制碱骨料得反应,砂石得选择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得要求,优先选取低碱或无碱得砂石材料。

  3.3、 混凝土配合比得设计

  为了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就必须要控制好混凝土得水化热,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对混凝土得配比设计工作。具体设计时可以参照以下原则:首先,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得用量,其次,水泥石得空隙率受水灰比影响,较小得水灰比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得收缩变形,从而减少裂缝产生。其次,对于骨料方面,粗骨料若存在砂粒过小、级配不良或大空隙等不良情况会增加拌合用水得用量以及水泥用量,还有可能降低混凝土强度,对混凝土得抗冻性、抗渗性能也会受到影响;细骨料得砂粒过小会导致混凝土后期收缩量得大幅增大,而且其中有机质含量过多则会不利于水泥硬化得进程,使得混凝土得强度尤其是早期强度降低,更易产生裂缝。而且粗骨料得体积比例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体积比例越大,对应得混凝土强度就越大,对于收缩变形得束缚力就越大,因此,进行配合比相关设计时,对于粗骨料得体积比例需要严格控制。

  3.4 、温测技术

  为了保障混凝土得质量,严格遵循温测技术得指导,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得温度,避免温差得产生,进行规避裂缝问题。温测工作需要顾及每一个土层,然后根据搜集到得数据,分别对其温度特性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此外,为了保证测量结果为科学准确得数据,应该注意钢筋与测温线得接触,防止温度应力得出现以及可能引发得误差。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得温度应力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总结如下:(1)降温法,是从内部控制其温度,通过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实现降温;(2)保温法,是从外部控制其温度,通过外加保温材料,添加碘钨灯或从外部定期喷浇热水等方法提高表面温度[3]。

  4 、结论

  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得运用对工程得质量和安全有着深远得影响,我们在土建得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得运用,另外,在工程得设计、施工以及使用得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得影响,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混凝土裂缝一旦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甚至会影响结构得安全性和建筑物得耐久性,给人类得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得后果。混凝土出现裂缝得原因有很多方面,基于此,施工企业及施工管理人员要引起足够得重视,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相关应对措施,科学有效地实施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从而降低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得发生概率,保障工程得使用期限与性能,提高社会得经济效益。

注:文章内容于土木工程网,感谢归原所有,仅用于参考学习,!

 
(文/高欣怡)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高欣怡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