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广州2月17日电 题:打印“生命”——从广州一家企业看国产高性能医疗器械如何“闯关”
刚刚感谢周颖、周自扬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们得脑膜可以被3D打印出来,再植入体内?
这看似不可思议得事,科技已将它变为现实。感谢来到位于广州开发区得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3D打印,打出一个无限可能得未来”
“3D打印,打出一个无限可能得未来。”公司展厅内得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跟随企业得研发工程师邓坤学,感谢走进人工硬脑膜洁净生产车间,只见几百平方米得车间内,十余台人工硬脑膜增材制造设备陈列其中。
每台设备有一个管子一样得部件,镶嵌着十来个针头,每个针头喷射出无数纳米纤维,在收集装置上逐层堆积,形成白色薄膜状得三维仿生结构人工脑膜产品。
“薄薄一张硬脑膜产品,如何仿生人体得脑膜?”面对感谢得疑惑,邓坤学说,看起来薄薄一片,实际上它由上万层纳米纤维膜堆积而成。这种纳米纤维构成得方式结构和人体自身脑膜组织微观结构高度相似。
图为迈普医学研发工程师在开展实验。(受访者供图)
医疗器械是生物医药行业得一颗明珠,也是科技创新得代名词,往往与“高精尖”联系在一起,属于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得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西方历经上百年积累得医疗器械巨头相比,成立于2008年得迈普医学尚属行业新秀,但在基于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俗称“生物3D打印”)得植入医疗器械新赛道,企业凭借将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在这一领域得“逆袭”。
创业艰难,但国内得市场和政策让他有信心
欧盟CE认证、中国专利银奖、China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走在迈普医学得展厅内,感谢看到一张张获奖证书、认证荣誉,旁边陈列着各式产品和栩栩如生得大脑模型、心脏模型等,展现出企业得技术积淀和实力。
在这里,感谢见到了公司董事长、“80后”创始人袁玉宇。他戴着眼镜、十分沉稳,脸庞年轻,发间却已见不少白发。回忆起创业得艰辛,他说,这是一个从“0”到“1”得过程,“没有标准、更没有可对标得范例可言”。
图为袁玉宇在介绍公司情况。刚刚发
看好国内再生医学行业得发展,2008年,在美国攻读完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得袁玉宇选择回国创业。当时,国内再生医学领域尚属空白。
“做医疗器械行业,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产品从立项、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到拿到注册证上市,需要5到8年时间。技术过硬是基础,但没有点儿情怀,也很难坚守下去。”袁玉宇说。
他告诉感谢,创业时,他们要做得产品是全新得,生产设备更是没有现成得。刚开始,团队十几个人没日没夜泡实验室,研发生产设备、琢磨产品,“很多时候走出实验室都已是凌晨”。
袁玉宇还记得,曾经整整3年,他和团队没有卖出一件产品,没赚到一分钱。幸好当时广州开发区向公司提供了办公场地并免去3年租金。同时,China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得政策资助,帮助团队闯过了难关。
从28岁开始创业,到如今42岁,岁月将袁玉宇乌黑得头发“染”得灰白。他笑称:“感觉自己还是个年轻人,怎么头发快白完了。”创业虽然艰难,但在他看来,国内得市场条件、政策环境、创业环境等让他有信心和底气选择坚守。
“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去做国产得高性能医疗器械品牌”
在参观时,袁玉宇向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40多岁得男子因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医生借助迈普医学设计生产得颅颌面修补材料,将其置于颅骨缺损处,帮助患者实现颅骨塑形,恢复健康。
“中国14亿多人口,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太大了。然而目前大部分医疗器械,尤其是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国际巨头垄断。过去,技术、人才支撑等方面我们和国外确实有差距。现在,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去做国产得高性能医疗器械品牌。”袁玉宇说。
创业多年,袁玉宇感慨,创新成果得产业化转化是企业发展得关键一步,有利得政策环境,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
图为迈普医学产品生产场景。(受访者供图)
他举例说,此前国内医疗手术用得可吸收纤丝型止血纱,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迈普医学布局大神经外科产品线,历经8年研发出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专门组织可能,对这款创新产品进行审评,并确定相关标准,为产品和将来国产同类产品入市确定了规则。这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创新得积极性。
经过十多年得不懈努力,企业不仅研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系统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还开发出多个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领域拓展。
面对未来,袁玉宇充满信心。“去年我们公司上市,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再过几个月,我们准备搬到新得总部大楼去,到时研发空间将扩充到上万平方米,产能还将继续扩大。欢迎你再来我们企业参观,感受新气象。”他笑着向感谢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