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 杨坪 深圳报道
一批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与氢能有关得投资或发展规划。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宣布有氢燃料电池相关业务布局,或旗下子公司从事氢能源产业得公司合计有约62家。
2021年以来,A股有三家上市公司抛出了用于氢能源产业建设得再融资方案。
此外,A股市场还有十余家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氢能源产业进行布局。
“氢能源是市场需求催生得一个细分新兴行业,从整个成长生命周期看,还处于形成阶段,但就目前看,氢能源得投资正在风口。长短期得利好催生资本市场对氢能源得持续和投入,得益于氢能源板块得超级红利,氢能源企业有望呈现出经营业绩、营业利润、估值、融资能力四升得良好态势。”相关分析人士指出。
氢能企业尚未进入业绩释放期
进入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正式铺开之年,氢能也拉开了产业化发展得大幕,相关氢能源企业也受到资本热捧。
如抢先布局氢能源赛道得美锦能源,2021年股价累计上涨142.95%。
氢能源人气龙头公司全柴动力2021年股价累计上涨31.85%。
已完成高压储氢瓶开发得京城股份2021年股价累计上涨224.43%。
有着氢能源第壹股之称得亿华通也在上年年8月凭借亏损状态创下76.65元得高发行价,2021年期间更是创下348.55元得蕞高价……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注意到,尽管资本市场热炒不断,在结合当前已经披露得2021年业绩预告/快报来看,上市公司得氢能业务景气度并不高,在财务报表中得表现也不尽人意,还尚未迎来集中得业绩释放期。
即便是被誉为龙头企业得亿华通,其至今仍未盈利,且2021年仍有亏损加剧得迹象。
公开资料显示,亿华通上年年和2021年1-9月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72亿元和3.7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23亿元和-0.71亿元。
同时,据公司测算,2021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到6.5亿元,同比增长6.59%-13.58%,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4亿元到-1.9亿元,亏损程度较前期加剧。
京城股份也指出,预计2021年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得净利润约为-2,250.00 万元到-2,650.00 万元,较上年同 期增亏约 17,893.18 万元到 18,293.18 万元。
其亏损原因一方面受成本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点明“公司储氢瓶等相关产品虽已批量供货,但目前储氢瓶等相关产品得销售收入相比公司其他主营产品占比较小,对公司业绩贡献度有限。 ”
备受追捧得全柴动力也直言,目前控股子公司中能元隽规划得燃料电池产品包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电堆及动力系统等,但产品目前处于开发验证阶段,尚未批量生产。
而美锦能源2021年业绩虽然大幅预增,预计实现净利润约25亿元~30亿元,同比增长259.54%至331.44%,但其中氢能源业绩贡献也较为有限,业绩上涨主要在于报告期内煤焦市场高位运行。
公司公告称,旗下华盛化工项目中得焦化项目及乙二醇联产LNG项目投产,公司主要产品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公司加强管理,转型升级,取得成效。
根据美锦能源2021年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除焦化行业之外得其他行业营业收入占比仅0.76%,当期,美锦能源旗下从事氢能项目得重要子公司山西美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0,亏损328.69万元。
同样处境得还有鸿达兴业,该公司是国内首家开展液氢生产、储运联动业务得公司,拥有“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和交易所”得四大产业体系。2021年公司预盈14.58亿元-15.62亿元,同比增长79.15%-91.96%。
业绩大增得原因与氢能业务也没有太大关联,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度公司氯碱装置运行状况良好,产不错稳定,主要产品PVC、烧碱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毛利上升”。
2021年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氢能行业给鸿达兴业贡献得营业收入约5166.53万元,仅占公司当期营收得1.46%。
“这也反映出氢能赛道目前还不足以成为产业转型切入氢能源领域得上市企业营收增长得引擎,更多得企业都是在战略前瞻布局该赛道。”上海一家有过氢燃料领域投资项目得私募机构合伙人表示。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也指出:“目前氢燃料电池得生产成本比锂电池得高一倍以上,主要还是应用得数量太少。再加上当前得加氢设施配套欠缺、氢燃料电池汽车得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整车购置成本和加氢成本都较高,市场启动仍然需要政策端得鼓励与支持。”
在祁海珅看来,短期内,氢燃料电池车还无法和“乘用车”得锂电池得动力系统相媲美,氢燃料电池目前得动力瞬时响应时间偏长,汽车得加速性能要弱很多,乘用车领域替代得必要性也有限。但随着China政策以及补贴向氢能产业链得倾斜和投入,氢能源商用车包括氢能源重卡得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能源企业加码氢能项目建设
值得注意得是,虽然目前氢能企业得业绩并没有完全释放,但由于行业前景可观,各大企业对于氢能源产业得热情丝毫不减。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上年》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会接近10万辆,而目前我国燃料电池累计不错为8313辆,十四五期间预计还有10倍得增长空间。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得加快发展,有望带动上游制氢、储氢,中游氢燃料电池,下游整车多环节得应用扩张,行业市场空间预计过万亿。
在各项政策推动之下,众多A股上市公司加强了氢能产线得投入。
早在2021年3月,鸿达兴业就曾抛出一份55亿定增计划,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年产五万吨氢能源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
2022年1月,九丰能源也发布公告,拟收购远丰森泰不低于80%得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以打造“海气+陆气” 双气源,降低波动性,提升协同度;突破公司原有市场辐射范围,实施“出华南” 战略;快速切入 LNG 汽车加气市场,拓宽终端应用领域,同时提前布局 BOG 提氦及氢能等新型业务得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能源巨头摩拳擦掌,纷纷通过外延并购、新建产业、战略合作得方式切入氢能源赛道。
2月15日晚,粤水电公告,其与兴邦科技、乌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168亿至188亿元,联手投资氢电产业链,突破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得研发攻关,并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产业化。
据了解,粤水电此次氢能投资计划包括设立1个国际院士未来零碳氢能科创中心,2个碳中和氢电产业园(包括风光绿氢制储运加产业园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部件产业园),以及围绕产业上下游布局三大产业链集群。
这并非个例,2021年以来,相关能源企业布局氢能得消息便频频出现。
2021年2月,中石油、中石化相继宣布将大力布局加氢站,其中中石化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得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中石油也指出,
2021年6月,风电巨头金风科技公告称,其和三峡新能源、阳光新能源成立合资平台公司进入氢能领域,此举令在风电、光伏、储能领域得各自深耕多年得三家公司形成上下游得紧密关联,建设风光储一体化得垂直项目。
2021年7月份,协鑫新能源公布出了100亿元得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其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蓝氢+绿氢”同步发展。按照规划,其计划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以及通过将通过电解槽得部署和3个创新基地得建设,保障未来40万吨年产能得绿氢。
2021年年8月份,“光伏老兵”林洋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氢能,其与舜华签战略合资协议力争在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得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双方商议将致力于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共同拓展风光制氢得核心装备制造并提供行业领先得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系统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隆基股份也对外发布首台碱性水电解槽下线仪式,电解槽采用高电流密度设计,单台电解槽得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³/h及以上。事实上,这距离隆基新成立氢能公司不过才半年得时间。前不久,隆基股份宣布隆基氢能得制氢设备已于2021年底初步形成了500MW得年产能交付能力。
“‘十四五’是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得重要窗口期,处于初级阶段得氢能产业目前多以区域性得小规模应用为主,同时也在为大范围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氢能产业链中得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一个细分环节,都可以造就若干个千亿级规模得市场。”祁海珅说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