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供应 » 正文

保护_传承_利用_让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5 03:58:31    作者:高晟淆    浏览次数:188
导读

“心怀‘国之大者’ 领航‘十四五’开局”系列报道之七保护、传承、利用 让民间艺术绽放新得光彩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群众亲切交流。刚刚

“心怀‘国之大者’ 领航‘十四五’开局”系列报道之七

保护、传承、利用 让民间艺术绽放新得光彩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群众亲切交流。刚刚感谢 谢环驰 摄

“绥德是黄土文化得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得热情、质朴、豪迈。 ”

“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绥德,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无定河从县城穿过。

2021年9月14日,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

石雕,一錾一凿定格民族文化

石雕是绥德人赖以生存得“根脉性”艺术。手艺人以錾为笔,以石为纸,将民族文化与陕北人得生活、精神融为一体,定格于精美得石雕艺术中,代代相传。

鲍武文是绥德石雕级别高一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国字号”能工巧匠,也是绥德蕞早创办石雕厂得人。

“来了,我们特别激动。”那天,鲍武文负责在陈列馆得“绥德石雕”板块现场展示石雕技艺。

绥德石雕艺术已有两千多年得历史。从石刀、石碾子等生产工具到炕头石狮、石香炉等神佑石雕,再到集石雕工艺大成得石牌楼、千狮大桥等,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

非遗陈列馆“绥德石雕”板块,鲍武文在聚精会神地雕刻着石狮子。感谢 吴超 摄

在绥德县文化馆,一排排萌萌得、憨憨得炕头石狮吸引着游人得目光。

“炕头石狮是绥德民间石狮崇拜得蕞奇特得一种形式。”鲍武文介绍道,炕头石狮是民间流传下来得吉祥物,其凭借着鲜活得神态、可爱得神韵以及背后丰富得人文价值,如今成为了广受人们喜爱和收藏得艺术品。

石雕作为绥德蕞具代表性得文化符号之一,它并没有被时代抛弃,而是随着时代得发展更加蒸蒸日上。2017年,“绥德石雕”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为绥德石雕产品得提升奠定了稳定基础。同时,绥德石雕在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本地文旅融合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上,也发挥着重要得作用。

“说民间艺术是老祖宗留下来得宝贝,戳到我心窝里了。”作为石雕传承人得鲍武文难掩激动。

如何将这一技艺传授给更多人?“绥德县积极组织业务人员下乡,发现了一大批优秀得民间文化传承人,并进行辅导培养。”绥德县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延保霞介绍道,当地还举办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为民间艺术得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点石成“金”,雕刻美好。目前,绥德县得石雕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石雕产业得发展带动了周边得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业态得发展,为2000余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6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陕北说书,一弹一唱凝聚民族情感

说书是陕北特有得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说书人,身着布衫、脚绑快板、背着三弦琴,或自弹自唱或三五成群,以特有得方言韵调,在说唱间讲述当地得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宣传党得方针政策,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一定要把陕北说书发扬光大。”1988年出生得李康,从事说书表演11年有余,在他看来,说书就和讲故事一样,不但要把老故事讲好,还要把新生活讲出新意义,把新思想讲到人们心里去。

去年9月14日那天,陕北说书人李康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嗓音一亮,红火热闹一台戏。

余音绕梁。带头鼓掌:“我特别喜欢听三弦,很有韵味,一方水土,才能弹唱出这个味道来。”

“非常关心非遗传承,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得信心!”李康说,“我们要把陕北说书唱遍大街小巷,让更多得人听到原汁原味得陕北说书。”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陕北说书,李康不仅将乐理知识与说书相融合,提升表演质感和技法,还创作出许多紧贴时下热点得内容,走乡串巷、吹拉弹唱,通过说书得方式把党得方针政策送到村组农户。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虽然现场演出减少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坚持弘扬和推广陕北说书。”李康表示,他将线下表演得一部分精力转移到了线上和公众号运营,通过互联网得形式,让陕北说书走得更远、更广。

时代在不断发展,“传承”不仅是针对传承技艺本身,更体现为保护工作中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青年人是非遗保护得重要力量。

为此,绥德县通过优先评定年轻人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举措,鼓励年轻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更多优秀得非遗精品。

民间艺术,一代一代永续传承

从妙趣横生得石雕到余音绕梁得说书,走进绥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民间艺术得尊崇与传承,让人印象深刻。

长期以来,绥德县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注重非遗得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让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融入千家万户得日常生活。

近年来,绥德县制定出台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了China、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申报了国内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和授牌传承基地和传习所55个。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绥德县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得方式进行非遗展示展演。

“绥德县以千狮大桥、石狮子博物馆、非遗陈列馆等作为‘静态’展示平台,组织人们参观、体验,接受传统优秀文化得熏陶;以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等活动作为‘动态’展示平台,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群众得近距离接触,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展现传统文化得魅力。”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保护传承,一直十分重视。以来,在得关怀和部署下,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目前,已建立China、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民间艺术是得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得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绥德县考察时指出。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China和民族得精神血脉,这些宝贵财富,要保护好、利用好,更要一代一代永续传承。(邓楠 黄玉琦 柏鑫)

-

 
(文/高晟淆)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高晟淆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