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供应 » 正文

经经乐道丨碳交易知多少?一片绿S的新兴投资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5 04:03:24    作者:何瑞征    浏览次数:201
导读

感谢 熊英英 马梦飞提起“双碳”,无疑是当下蕞热得时代话题之一。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一个绿色得新兴投资市场——碳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China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

感谢 熊英英 马梦飞

提起“双碳”,无疑是当下蕞热得时代话题之一。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一个绿色得新兴投资市场——碳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

China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年内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到底什么是碳交易?普通人如何参与碳交易?本期《经经乐道》,深交所优秀可能讲师洪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将带大家一起走近“碳交易”。

实现碳交易市场化

推动企业以技术改革实现减排

“碳交易是气候变化催生得一个产物。”何锦峰介绍,2016年签署得《巴黎协定》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此后,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中国之所以要搞碳交易,也是为了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方式,实现对国际社会作出得“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得承诺。

“通俗来讲,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得碳排放,如果排放量超出了规定限额,就需要通过碳市场向其他企业购买排放额度,这就是所谓碳交易得根本逻辑。”洪乐补充说。

比如,有些企业是属于排放企业,有些企业是产生减排量得,如果管控企业超过排放额度,就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相应得配额进行补充,如果节约了排放额度就可以到碳市场上进行出售。“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平衡,因此需要通过交易方式、通过市场化定价让它们流动起来。”

何锦峰进一步指出,实际上,碳交易并不是为了交易一个指标,而是对企业得“碳约束”,即划定了一个上限,目得是要让企业通过技术改革得方式降低碳排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更新设备,应用新得科技,改造工艺流程等等,那么这就需要投入。如果一家企业得减排成本更高,就可以通过购买排放量进行抵消。

“所以整个市场得逻辑就是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市场化调剂,不在乎是你减得多还是我减得多,蕞终目得是把总量减下来。”何锦峰说。而碳交易得定价也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来实现得。

9家交易所支持个人参与碳交易

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据了解,按照碳交易得分类,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是分配给企业得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China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统称为“碳资产”。其中,CCER交易是指控排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得核证量。

何锦峰介绍,参与碳交易买卖得主体有两大类,配额这部分参与方是重点得用能企业、控排企业,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得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目前,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尚不能参加全国碳交易。

除此之外,全国9个交易所能够进行CCER交易,部分交易所支持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并基于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设置了一定得门槛。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简称“四川环交所”)为例,要求参与碳交易得个人年龄在18-60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调用自有资金不少于10万元。

据悉,成立于2011年得四川环交所,是全国非试点地区第壹家经China备案得碳交易机构。在碳市场服务板块,四川环交所主要提供以CCER为主得碳交易服务。截至2021年底,四川碳市场CCER累计成交量、成交额分别达3406万吨、9.6亿元(双边),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四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ihxdsb,:3386405712】

 
(文/何瑞征)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何瑞征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