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26日,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
会议召集了来自全球政商、国际机构、公民社会、学术、媒体、艺术等各界超过2500多位领袖人士出席,以更新指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全球议程,共同应对当下重大、经济与社会挑战。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受邀飞赴达沃斯参会,作为多年参会的资深“记者”,他随时回传了在达沃斯的见闻,分享他看到听到的新鲜事。
达沃斯论坛采访李开复视频
达沃斯里的中国:
那个模仿对象和威胁者
除了AI,这次达沃斯论坛还有一个重磅话题:中国。我深切感受到,大家谈论起中国所传递的情绪定位:那个威胁者和那个模仿对象。
23日,在大雪纷飞之际举行盛大开幕式后,达沃斯第一场论坛正式开启。专题演讲嘉宾是印度总理莫迪,莫迪在演讲中努力展示印度的大国雄心,并将中国当作赶超对象。
印度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想法的国家。在瑞士时间1月24日的“SESSION STRUC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座谈会里,我和美国商务部长、世界银行行长、几位发展中国家首相和部长讨论,新兴技术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改变,也谈论到相似的话题。
美国商务部长Wilbur Ross认为,近年来,北京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电脑芯片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美国而言)这是一种直接的威胁。
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模式能不能复制?
我的观点是:中国经验如何帮助世界,复制中国“世界工厂”模式,已是一个幻灭的梦想,也不要简单复制中国的“双创”模式。
中国成为“模仿对象”
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看中国的眼光一直是“世界工厂”,资源消耗型国家。就连中国的媒体一段时间里也提出很多质疑,尤其是16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6.7%时,不少人认为中国工厂模式已经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