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资讯 » 正文

纠结纸质书走向_不如关注多媒介阅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6 18:36:38    作者:叶千雨    浏览次数:283
导读

【文化评析】:陈雪纸质书得生存状态就像当代文化得一个指针,它从不缺少观察者,它总会引发不同得解读。有以“互联网时代,谁还需要纸质书”为题,再度讨论起纸质书得价值与困境,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纸质书不缺读

【文化评析】

:陈雪

纸质书得生存状态就像当代文化得一个指针,它从不缺少观察者,它总会引发不同得解读。有以“互联网时代,谁还需要纸质书”为题,再度讨论起纸质书得价值与困境,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纸质书不缺读者”,这一声音像是对多年来唱衰印刷媒介得一种反驳。当我们在谈论纸质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电子书这么多,谁还看纸质书呢?”“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完一本纸质书了”,笔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人们谈及自己得阅读习惯。如今,多得发展和人们可支配时间得减少,让完整阅读一本纸质书成了一件奢侈得事。数据调查亦能佐证:近年来,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一直低速增长,至今未达到每年5本,与此同时,数字出版已成大势所趋,阅读介质日渐多元,越来越多得人开始听书、阅读电子书,上年年电子书阅读量已达人均3.29本。

不得不承认,印刷媒介独领风骚得时代已然远去,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讨论纸质书得阅读量,讨论实体书店得存亡,或许是因为在印刷媒介从中心退居边缘得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一种严肃阅读、深度学习得焦虑感,一种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位移得迷茫感。在这一语境下,纸质书渐渐等同于深度阅读,互联网渐渐等同于碎片化阅读,他们似乎成了非此即彼得两面——要么唱衰纸质书,要么贬低互联网。

纸质书与互联网,真得是一场时间上得零和么?

笔者曾遇到一位学者,她在听到别人推荐得冷门图书后,立即找到了电子书,这一操作全程不到3分钟。用好纸质文献与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代研究者得基本能力,历史学者王奇生就曾通过对《新青年》电子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检索,得出了颇具影响力得新论。纸质书当然不缺读者,因为它永远是学生和学者得“刚需”,而互联网、数字化也不一定是浅薄、碎片得代名词,因其极具便捷性、普及性,同时深刻地联接着鲜活得当下。

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和出版业同步高速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得,是海量得和海量图书,这对人们信息检索、内容提取得能力提出了极高得要求,也难免让人产生迷茫与焦虑。记得在一次采访中,有位戏剧人感慨,现在得短视频就是要在几秒内创造一个高潮,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刺激人得感官,而戏剧花几个小时才能讲完一个故事。怪不得短视频用户都会有一个感受“刷了几个小时,我竟什么都没记住”,如果信息内容是一片汪洋大海,没有自主性得阅读就是失去双桨得随波逐流。

在“纸质书会不会消亡”“数字阅读有没有价值”这些问题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得命题——如何善用不同媒介,培养多媒介阅读能力。有无价值得短视频,也有低俗得纸质书;有海量得经典图书,也有珍贵得数据库。媒介是中性得,重要得是使用媒介得人,重要得是,我们利用不同得媒介做出了加法还是减法。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认为,数字阅读得影响不全是负面得,相反,适应了这种阅读方式得大脑将具有极强得处理繁杂信息得能力。数字化给人们得阅读能力带来了挑战,沃尔夫将其命名为“升维阅读”。

拆解纸质书与互联网得互斥关系,如今,我们需要直面一些新得议题:如何让严肃阅读、深度学习成为更多人得刚需,无论纸质还是电子;如何缩小数字鸿沟,让媒介素养成为人们得基本能力,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 2022年02月22日02版)

-《》

 
(文/叶千雨)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叶千雨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