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本地资讯 » 正文

打出诸多将军的秋收起义,秘诀在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31 02:36:02    浏览次数:167
导读

当书生意气遇到革命青春,会缔造怎样的史诗?重温红色青春剧集《秋收起义》,那厚重的革命背景和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令自己热血沸腾。穿梭在那个错综复杂的时代局势中,亲历革命者挥斥方遒中一波三折的建军之路,脑


当书生意气遇到革命青春,会缔造怎样的史诗?

重温红色青春剧集《秋收起义》,那厚重的革命背景和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令自己热血沸腾。

穿梭在那个错综复杂的时代局势中,亲历革命者挥斥方遒中一波三折的建军之路,脑海中,对峥嵘岁月的追忆也汩汩而出——我们可知,打出众多将军的秋收起义,秘诀是什么?


(一)信仰之约

月光光,秋收的月亮好大好圆。

修水县城里,停着八月的子夜,虽处盛秋,却略微有了寒意。

茅屋里烛火簇簇。

员卢德铭正与修水地方在商讨秘密事宜。

屋外幽静,一队战士警戒。清寒的月色下,怀里都抱着外壳有点斑驳的黑色步枪,枪口闪烁着金属光泽,冷峻的枪口朝着天空,漠视着冷空气。

小战士瘦挺的身影,在月色剥蚀下,显得很是锋利,像半击发状态时刻会冲膛而出的子弹。

他年轻的脸庞上,两道目光炯炯有神,掩盖不住新生的光芒。

他或许不知道他的身影以后会进入历史课本、进入博物馆、进入档案库。

他只是在秋收时节,闻着南瓜和稻米的清香,希望走上一条温饱梦般的路。多长多远,他不知道,但他懂得,梦啊,只有启程,才能抵达。

1927年9月9日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向长沙挺进。这个小战士也是其中的一员。

正值农民秋收时节,在亲自领导下,湖南和江西地区这场武装起义,犹如风暴。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却像是那场武装起义里群体的投影。而多少年后,人们探讨着打出23位将军的秋收起义,秘诀是什么?

也许这个战士此时的一个动作就能给以答案。

只见他手指了指远处,天际线那里,好像出现了一点暖光。

秘诀是什么?

就是一点点发芽的信仰。

让我们屏息而待,见证信仰的风暴斜刺里冲出,面对跌跌宕宕的苦痛漩涡和坎坷,勇敢丢出决斗的白手套,排山倒海地掩杀过来。

享受信念、熔铸信仰——这,就是秋收起义打出了如此磅礴力量的最佳解释。


(二)新生激情

九月初的夜,轻笼着修水商会东厢房。这是师部参谋处。

屋里灯火通明,光氤氲在一张掉了漆的八仙桌上,桌上的旗帜很是亮眼。

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在制作军旗,他们反复比较、推敲,修改着,争论着,最后确定,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的五星代表,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喷薄而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在修水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古城修水高高飘扬。安源、铜鼓亦打响了暴动的枪声。

就像刚打磨好的镰刀,在秋收时节,初试一丝锋芒。湘东赣西的辽阔土地上,勃郁的豪情氲成了光,锋利的刃阔足了劲,开山劈路的斧钺拭出轮廓的清晰,掀起金秋狂飚。

太多的新生,太多的初次。

秋收起义的风华开创了历史很多第一次。于是我们看到,军队的性质以及革命精神尽在此体现。

譬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譬如会议响彻寰宇的决定——与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号召群众。

是的,秋收起义不仅是旧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起义。

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就足足表明了独立领导革命的决心。

这是初生的激情。

乃至期间的三湾改编,标志着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坐落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10月,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部队战士住房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秋收起义走出这么多将军?

因为新生的激情蔚然。

——他们在当下与传统中开疆拓土,尽一切可能佐证自己不容限量的未来。外界的怀疑纷至沓来:途上,他们究竟能走到多远?当然,所有对于传奇的最初怀疑,都是用来否定的,而勇毅之心,打破了一切,最终都化为这愿景。

正是这场起义,民族憋在心里某个角落里的那一声长啸,终于喷薄而出,如饮烈酒,如释重负,而至升华。

激情如斯洋溢。



(三)人物引领

文家市里仁学校


1927年9月19日晚,天暗得有点不寻常。很多身影沉默着。文家市的空气中,密布着叹息。起义受挫后,攻打长沙的念头犹如不敢回望的可怖。

失败后的反思在飘荡。众人眼眸里是驱不散的霾,战争的负痛透过泪水帷幕,穿过微疼骨头,不断蜿蜒着、折腾着,抵达每个历经惨烈战火的灵魂。



就在里仁学校狭小的教室里,耐心说服着,力主实施战略退却,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卢德铭这时向投来坚定的眼神。他力排众议坚决支持的主张,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重新站起来的激情足以直捣、迂回到意志巅峰与思想深处,重塑渴望—— 化为充满张力的力量。

我们后来在想,为什么秋收起义走出这么多将军?

因为有人物带领。

那条曾经被红星照耀过的道路,是引领他们的人踩下的。就在那个年代,这支衣衫褴褛、势单力薄的军队,千死不悔地走过。

静静的山河在等待,清晰的黎明在等待,英姿勃勃的中国在等待,坚强的民族在低吟,国运如秋收繁果,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四)时势涤荡

1927年9月25日,萍乡芦溪的枪弹尖利,仿佛将天撕开了几道口子。

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遭到袭击。千钧一发时刻,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总指挥卢德铭第一个冲上高地,为身后的机枪手挡住敌人的火力。

“打——”卢德铭死命地喊着。用暴露自己、吸引火力换来突围。

他的死喷薄成一股力量,这力量注进了官兵们的体内,使他们迸发出了伟力。

打出众多将军的秋收起义,秘诀是什么?

秘诀就是这股力量。

隐隐而来的,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的时代力量。

历史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所有冲膛而出的故事,都起源于击发状态。

就像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他以涤荡时代的力量,影响了几多人。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我们总是急于封存历史天空上的璀璨星辰,封存和珍藏他们的回忆,并将他们定义为英雄。那你知道英雄走过的路吗?其实前辈一直都饱含令我们热泪盈眶的力量。

正如总指挥卢德铭及几百名战士的生命换来了突围成功,也带来了一种伟力。

就像一抹抹高大的身影永远不会轻易就消散在黑夜中,浑厚的声音定将打破死寂。力度是什么?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苦难开始、从挫败开始,一次次绝地反击的上扬,一条条向死而生的曲线,一程程动人心魄的逆袭。


卢德铭纪念碑


秋收这个名字,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也显现了号召群众的深厚蕴含。更重要的是,中国军人再次迸发最强的力度!

据统计,这批年轻人,有的放弃了远洋留学,有的舍弃了富足生活,有的抗拒着全家反对,有的离开了爱人厮守。

那个年代,就如一个巨大的容器,剧烈地搅拌着人们的位置和方向。而有一群人被共产主义信念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他们扛着一个唯一而笃定的念头,反而能够成就一段无悔而诚挚的旅程。多年后,他们让中国坚挺地傲立在世界格局之中!

隔着岁月,辉映着过去。不变的是,信念依然传承,追求红色曙光所裹卷的诗情和远方。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年代,巨大的热情占据了一个又一个星系。红色信仰犹如滚烫铁水烧灼着、熔铸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请铭记,勇敢燃尽自己。


(冯 斌)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