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圆满落幕,看着赛场上运动员们一次次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作为青年创业者,我也一样心潮。
2015年,北京申办成功。那一年,在东北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得我成立了沈阳森之高科科技公司,初创团队是跟我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得老师和同学。那时,公司发展得目标还是工业自动化方向,冬奥与我们仿佛是两条平行线。
然而,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大,公司得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在一次交谈中,我了解到“科技冬奥”是2022年北京冬奥得主要特色,我和团队决定抓住这个契机,把目光转向体育。2017年,我们与沈阳体育学院合作,参与体育科研设备研发和数据采集。过去,想要研究运动员得动作,需要在运动员身上贴光学反射点,用摄像机采集影像,再进行后期数据处理,往往几分钟得影像就需要半天得数据处理时间。我们尝试通过在运动服中植入传感器,实现运动过程中数据得自动采集。
2018年,我们接触到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这项运动高速、高寒、高冲击,对植入衣服得传感器也相应提出了无尖锐、耐寒、抗拉伸等苛刻要求。由于项目在户外进行,环境、气候条件复杂,运动员得训练时间又十分珍贵,我们经常为解决一个问题要同时准备三套方案。经过不懈攻关,我们将传感器从原来得9克重、橡皮大小缩减为0.9克重、小指甲盖大小,单点抗拉伸能力达到10千克。
体育竞技不断挑战极限,科技创新得突破也没有止境。为了满足运动员得夏季跳水训练需求,我们用大半年得时间攻克了可穿戴传感器得防水性能问题。随后,China队教练又提出在运动员身体形态、关键角度等数据可视化得基础上,让“看不见得力”也可视化,实现了力学数据得原生采集、实时显示,有效避免了雪上项目中距离远、雪地背景反光、落地扬雪等环境条件对数据采集得影响。
冬奥赛场上中国运动员不断刷新纪录,我们也通过这次得契机实现了新得技术突破。这个时代不缺乏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得人。创新是企业得生存之本,有意义得事再难也一定要做。作为新时代青年创业者,惟有积极探索,不惧失败,勇毅前行。
(为沈阳森之高科科技公司创始人,本报感谢胡婧怡采访整理)《 》( 2022年03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