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测评资讯 » 正文

东方雕塑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31 03:37:49    浏览次数:260
导读

故事还得从一千六百多年前说起,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

故事还得从一千六百多年前说起,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国号秦,史称后秦。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后凉,得鸠摩罗什。
信佛,爱佛,礼佛,供奉佛,这是后秦皇帝姚兴终生都在追求的大事情;弘扬佛法,教化信众,这是智者大师鸠摩罗什永久的信念。据说当年姚兴得鸠摩罗什,大喜,建逍遥园,以供其住,又送数位美女以留其人,愿其为后秦服务千秋万代。鸠摩罗什为佛法大计,一番沉思过后,纳数女,并谢皇恩。天时地利人和悉数具备,于是麦积山石窟开始粉墨登场。
一千六百多年前,胡人侵占汉地,建立政权,却不知创业容易守业难,如何与汉人友好相处,如何教化子民,这些难题给了佛法东渐的生机。那些年,读书人还很少,不识字者众多,佛法怎么传播,这是个大问题。万难皆有解处,造像运动应运而生。
时任秦州(今天水)刺史的姚嵩是一个对佛理颇有研究并十分信奉佛教的秦州地方长官, 又是姚秦的皇室成员,为姚兴之弟。他在秦州任上,屡与姚兴有关于佛理的表诏。于是受兄长命,开始在秦岭余脉麦积山开窟塑佛。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我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行于天水,访与麦积山,从而遍睹千龛万像,深刻在脑。
那一日,天空中多云,始至天水,微风细雨不断。我从天水南站出来,经过两次换乘公交,车开始驶往麦积镇。
女司机开得一手好车,在狭长的柏油路上狂飙不止,不停抱怨着正在维修着的破败的路,叫骂着不守规矩的三轮车司机,我随声附和。小雨淅沥,雨刮器不停地摩挲着巴士的挡风玻璃,路面已经开始泛着水漾。我心忐忑,想着“今天不是个好天气”,身上没伞,雨大了就尴尬了。车子驶过这段单行路之后,女司机开始提速,前方转弯,麦积山风景区映入眼帘。
车子停在山脚,一下车,到处烟雨茫茫,身上没带伞,只好在山下的店里买了一把,然后坐着上山的电车通向石窟。
大佛像格外引人注目

近处瞻仰

正面照片(来源于互联网)

这是麦积山石窟“一佛二菩萨”的塑像。中间扶膝而坐的释迦牟尼表情庄严肃穆,两旁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直立且略低于大佛,面带微笑,尤显慈祥,似在喜悦地迎送着来往宾客。他们把大智大觉教化给那些信奉的善男善女。
这三尊塑像始建于隋代,佛祖的目光穿过麦积山浓浓的秋色,在人间的上空低垂。1982年的春天,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正在对东崖大佛进行修复,一名工匠的手突然在佛祖脸上碰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东西,这名工匠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却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写满文字的碗,这个碗的出现揭开了麦积山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接下来,专家们很快又在碗的底部发现了三个有点模糊的名字“高振同”。这三个字把我们带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一个叫高振同的甘谷县工匠在维修大佛的时候不经意地将一个宋代耀州白釉瓷碗遗落在了大佛的“白毫相”中。他不曾想到这只用来调色的瓷碗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麦积山石窟史上最著名的工匠。
当然一卷手抄本《金光明经》也出于佛祖头部。《金光明经》,全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梵名Suvar?aprabhāsottama-sūtra 。与《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相传若诵读此经,国家可获得四天王之守护,我今诵之,愿盛世永在。



散花楼处宋塑两身高4.2米的金刚力士,骨骼健壮、肌肉突起,造型夸张,但都强悍无比,气势逼人,塑作技艺高超,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



请原谅我只认识麦积奇观,是无等二,且不懂啥意。
“是无等等”这块匾,是清初书法家王了望晚年游天水麦积山时,面对河山壮丽,怅然所感题下的。是无等等意思详见无等等咒。
王了望,曾任福建泉州同安知府。晚年流寓秦州,寄身萧寺。当时,清军入关,他一心要反清复明,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予望,即寄望于自己的意思;随着年事渐大,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又改名为“子望”。但是时局逐渐平稳,经济也有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下来,眼看复明无望,无奈之下,又把自己名字改为“了望”,了绝了此望。


初始柳叶眉
途径一窟,见供养人模样,面相丰润,体态优雅,衣带轻飘。看简介,方知是一宋妇人,其眉目最是引人注目。那眉便是柳叶眉。



后记,麦积山背景知识了解。
麦积山自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始有千龛万像之胜境,之后造像多毁于北魏大武帝灭法,现存遗迹均造于文成帝复法之后。石窟开凿依山体西、南、东三面而建,南崖石窟因历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滑坡,损毁严重,今窟群主要集中在西崖和东崖,西崖石窟较多,且开凿时间较早,东崖窟龛相对要少,开造时间也多晚于西崖。石窟之间以栈道连通,最高处离地面达七八十米,麦积山现有石窟194个,塑像70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其中尤以泥塑及石胎泥塑闻名,塑像除部分为隋唐窟或宋代重修外,大多建于北朝时期,素有“北朝雕塑陈列馆”之誉。
麦积山北朝石窟大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个发展阶段。北魏石窟:北魏文成帝继位后,表现出非凡的胆略,除下诏复法外,还亲自为师贤等京师沙门落发,安抚僧众,并于和平初年命沙门统昙曜于京城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五所,世人称之为“昙曜五窟”,至此,北朝佛事迅速兴盛起来。麦积山开凿造像的第二个高峰就出现在北魏时期,留存至今的北魏洞窟计有80多个,占麦积山窟龛总数近一半。
其早期石窟艺术有如下特征,多为平顶方形窟,窟内设“凹”字形低坛,74、78窟在正壁和左右壁置三佛,正壁主尊两侧各塑胁侍菩萨立像一尊,佛结跏趺坐,佛头为水波纹肉髻,面形丰颐,高鼻修眉,衣领作“之”字纹,佛衣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式袈裟,衣纹为阴刻线刻画,较为密集。佛像的诸多风格因素与炳灵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纪年造像相似,相同风格还见于云冈早期的昙曜五窟。再有,78窟的佛像组合为三壁三佛,图像形态与云冈第16、18、19、20窟相同,应为三世佛。一般认为,从形式到内涵较成熟表现三世佛的为云冈石窟。所谓“三世佛”又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分,“横三世”组合为:中释迦佛,右阿弥陀佛(西方佛,又称无量寿佛),左药师佛。“竖三世”:中释迦佛,右弥勒佛(未来佛),左燃灯佛(过去佛)。总体看,北魏在文成帝复法之后,佛教艺术风格仍未脱出十六国时期凉州及关陇地区的影响,这可以从相似性中看出,如佛像造型雄伟,着半披式袈裟,衣纹刻画细密、质感厚重,壁画绘千佛等。
北魏造像的大规模风格转变,发生在孝文帝改制以后孝文帝的改革用了近十年,其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吸收南朝典章制度,并将都城南迁洛阳,其目的是为加速鲜卑族与汉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多方融合,以巩固北魏鲜卑族的统治地位。盛行于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造像风格此间得以北上,5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北朝造像的南式化进程正是以出现褒衣博带式佛像为标志。
褒衣博带式佛像有很强的程式感,佛像面目清秀,脸形方瘦,佛内衣着僧袛支,胸腹部系有带结,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外披对襟袈裟,右领襟敷搭至左肘。佛衣表现厚重,衣纹转折多为凸棱形起伏,立佛佛衣下摆呈八字形外展,以示飘逸之感,坐佛佛衣呈三瓣式裳悬座。这种特征明显的南式风格造像,也影响到了麦积山。

麦积山佛衣出现褒衣博带装,要迟至北魏晚期,这与远离当时中心有关。以第142窟为例,石窟位于西崖中部,为长方形平顶窟,窟内设低坛基,正壁为一佛二菩萨像,佛面形清秀,颈部细长,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为典型南方士大夫造型,这是麦积山造像世俗化的开始,佛像少了前期造像中的庄严,代之以亲切身密的微笑,相似的神态同时体现在两侧的胁侍菩萨上,塑像极具亲和力,菩萨身材修长 ,披帛宽大外展,并饰有璎珞。窟内左壁塑交脚坐式弥勒菩萨,右壁塑一佛二弟子组合,此窟仍是三世佛组合形式,只是弥勒佛被表现为弥勒菩萨。
西魏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开窟约20余个,有规模宏大的135窟,形制、功用都较特殊的43窟,还有艺术高度成熟完善的44、123等窟。这是麦积山造像的第三个高峰。
西魏文帝元宝炬迫于北方柔然的不断袭扰,采取和亲政策,于大统四年(538),迎娶柔然国公主郁久闾氏为后,而将皇后乙弗氏废黜为尼,随其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元戊居于秦州。乙弗氏为元宝炬原配爱妻,情深意重,表面虽废除发配,却恩好不忘,将乙弗氏徙居秦州,实出于保护和藏匿,并有爱子相伴,足见用心良苦。麦积山属秦州,乙弗氏胁侍奴婢数十人出家此地,并随同有王子大臣,这对秦州及麦积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然而文帝之举未能满足柔然的愿望,柔然于大统六年(540)举兵渡河,逼迫西魏,扬言这场战役要置乙弗氏死而终,迫于形势,文帝不得不含痛将乙弗氏赐死,《北史.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记载了这则悱恻感人的史实。乙弗氏死后凿麦积山崖为龛而葬,号寂凌晨,这就是俗称“魏后墓”的第43窟。这种在石窟中埋柩或停放尸身的洞窟,也称“瘗窟”,中国北方石窟中凿龛而葬的以此窟为早,其后响堂山北齐窟及龙门唐窟都有沿用。

北周石窟:北周继西魏成为麦积山造窟的第四个高峰。这其间北周也经历了从兴佛到灭佛复又崇佛的过程,公元557年,宇文泰以西魏三朝元老的权势发动政变,废除西魏恭帝,建立北周政权,这个政权在时间上极为短暂,自宇文觉废西魏恭帝登位到隋文帝废北周,仅仅只20余年,但北周政权并非无所作为,它东灭北齐,南清江汉,西举巴蜀,北控大漠,使我国分裂的北方得以统一。周武帝宇文邑统治时期,先后四次下诏,释放奴隶和杂户为农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国皇帝宇文觉崇信佛法,在他的支持下,北周皇室建立大中兴寺,尊道臻为大统,其治下重经学,佛道昌盛。其间宗室宇文导、宇文广父子相继任秦州刺史,特别是其后秦州刺史李充信,在麦积山为其亡父营造的大型七佛阁,将麦积山北朝佛教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北周武帝宇文邑灭佛
宇文邑下诏尊崇儒教,提高皇权并剥夺寺产,禁断佛、道二教,毁经灭佛。《续高僧传.智炫》载:“十七日,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经像皆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此次灭佛是武帝富国强兵之策,旨在为积蓄实力兴兵东伐北齐。其灭佛的残酷性不及北魏武帝拓跋焘,虽毁坏寺塔,焚烧经典,但未屠杀沙门。同时,提倡会通三教,强调以儒教为正统。
武帝宇文邑在577年兴兵灭北齐时,也宣布废佛,损毁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焚烧经典,僧众或还俗,或为军队征用。三年后的公元580年,北周又恢复佛道二教,其后半年江山易手于隋。麦积山北周造像应集中在武帝灭佛前的十七年中。

七佛阁
秦州刺史李充信为其亡父营造的七佛阁,位于东崖最高处,距地面高约50米,为崖阁窟之代表作,窟开凿八柱七间的仿木殿堂式崖阁,列柱内为前廊,跨度31米,高15米,其状宏伟,长廊的立柱已崩塌,并损坏了部分的廊顶。一字排开有7各大型列龛,龛内原塑有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经历代修缮,造像已非原貌,窟龛除影塑有千佛,还饰有宝珠、火焰纹,显得富丽堂皇。在窟门两侧,即长廊正壁,塑有天龙八部众(图45),护法侍卫形象庄严,充满威慑力。廊两侧分别塑有天王、力士像,均为宋代重塑,其造型威武刚健,面部表情生动,怒目圆睁,不失为天王、力士的杰出作品。
七佛阁又称散花楼,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七佛阁修建落成后,佛主释迦牟尼到此说法,与会民众盛况空前,七佛阁上的飞天为一试民众对佛法的诚意,将花瓣由空中洒下,如花瓣落于听众肩上,说明此人尘缘未了,结果花瓣皆于空中飞舞,无一落下,足见众人崇佛心诚。在七佛阁外上方崖壁上,饰有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五祖伎乐飞天造型,每组飞天四身,人体部分为浅浮雕,头饰、衣饰、花瓣等为彩绘,人物动感极强,姿态优美,有的手执器乐,有的手执供物,衣带飘扬,翩翩飞舞于祥云之中,有呼之欲出之感,画面虽长年暴露在龛外,却仍能看出当时色彩的华丽、炫目。现位于东崖中部东侧的第三窟,也是北周时期的巨作,这里依山崖走势,在长37米的长廊上分六排,共塑有297身佛像,均石胎泥塑,这一窟又称“千佛廊”。

@隔窗吹喇叭 2018-01-29 13:33:56
沿着坡道而上,首先是右侧一对子母松映入眼帘。

靠近石窟所拍,可见麦积山大概景象。

-----------------------------
那对松树是假树。
 
关键词: 东方雕塑馆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